在“神州北極”漠河,極寒的風雪曾凍結過無數往來的腳步,卻從未冷卻一位退休老法官的赤誠。79歲的黎湛龍,滿頭銀發梳理得一絲不茍,胸前的黨員徽章始終貼著心臟跳動的位置。自2007年從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崗位退休至今,他以“退休不離崗”的堅守,在一間小小的調解室里度過了18個春秋。近7000個日夜,他義務調解矛盾糾紛3200余件,接待群眾來訪超5500次,用“法、理、情”彈奏出北疆基層治理的溫情樂章,成為當地百姓心中“最貼心的主心骨”。2013年,黎湛龍獲得黑龍江省優秀人民調解員的榮譽稱號。
退休首日即“上崗”:閑不住的“黎老”有個“小請求”
2007年3月24日,是黎湛龍正式退休的日子。在此之前,他的人生早已寫滿豐富的履歷:當過知青、農工,趕過馬車、磨過豆腐,后來又歷任阿木爾林業公安局秘書科科長、預審科科長,漠河縣公安局副局長,最終在漠河法院常務副院長崗位上深耕10年。按常理,操勞半生的他該享受“侍花養草、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他曾多次跟老伴許愿,要帶她走遍新疆、西藏,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可臨近退休,黎湛龍卻陷入了“惶恐”。“走完一圈之后呢?每天坐在臺階上曬太陽、跟老伙計嘮閑嗑,這樣的日子有啥意義?”他不打麻將、不下象棋,唯一的愛好就是工作與看書。思來想去,他敲開了漠河法院院長的辦公室,說出了一個特殊的請求:“院長,我是個閑不住的人,退休后能不能給我安排一個屋?我幫老百姓寫寫訴狀、看看案卷,不要工資。”
院長又驚又喜。黎湛龍一輩子積累的司法經驗,正是基層矛盾化解最需要的“寶藏”。沒等退休手續辦完,黎湛龍就從領導辦公室搬到了一樓的調解室,退休首日便正式“上崗”。這一坐,就是18年。
漠河的冬天,氣溫常跌至零下40攝氏度,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割;夏天偶爾也會迎來零上40度的酷暑。可無論天氣多極端,法院干警們總能看到黎湛龍的身影:每天早上比上班時間早半小時到崗,晚上等最后一位群眾離開才下班,18年風雨無阻,從未遲到早退。“黎老比我們年輕人還拼,他的辦公室永遠是法院里最先亮燈、最后熄燈的。”漠河法院立案庭庭長劉濱說。
以心換心解糾紛:“有事兒找黎老,輸贏都服。”
在漠河,流傳著一句話:“有糾紛,就去法院找黎老。”百姓信他,不僅因為他懂法,更因為他懂“人”——總能用最接地氣的語言,在法理與情理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劍拔弩張的爭執化為握手言和的溫情。
36區的居民馬某曾因樓上鄰居家漏水,要求粉刷墻壁遭拒,一氣之下砸了鄰居家的玻璃,兩家吵得要“對簿公堂”。兩人撕扯著闖進黎湛龍的調解室時,黎湛龍一眼就認出他們是遠房親屬。“都是一家人,為這點事兒傷了和氣,值當嗎?”他先給兩人倒了杯熱茶,從“親情”聊起,再慢慢梳理漏水賠償的法律依據。不到一個小時,馬某主動道歉,鄰居也同意盡快修補墻壁,兩人笑著走出了調解室,圍觀的人紛紛豎起大拇指。
民悅小區的物業經理李冬梅,曾因老舊小區業主拒交物業費而犯了難——28戶業主拖欠物業費長達數年,物業公司多次催收無果。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找到了黎湛龍。讓她意外的是,黎湛龍接手當天,就有業主主動來交款,甚至有人提著西瓜、罐頭上門賠禮道歉。后來她才發現,黎湛龍每天要打幾十個電話,跟業主們拉家常、講法規:“物業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可以慢慢改進;但交物業費是義務,不能讓大家的小區沒人管啊。”他還私下囑咐李冬梅,對幾戶困難業主減免部分費用,“做事要講人情,不能只認規定”。不到半個月,28件糾紛化解了22件,李冬梅至今記得黎湛龍的話:“調解要耐心、細心,更要以心換心。”
黎湛龍還專挑“硬骨頭”啃。2016年夏天,漠河市施工隊拆遷時,一面臨街圍墻未及時拆除,兩位退休老人坐在墻下聊天時,圍墻突然倒塌,一人不幸身亡、一人重傷。死者家屬與施工隊就賠償問題拉鋸多日,甚至揚言要“抬尸去市政府上訪”。黎湛龍聽說后,主動找上門:“這事兒鬧大了,既影響漠河形象,最后還是得走法律程序,不如咱們坐下來好好談。”他先安撫死者家屬的情緒,傾聽他們的訴求;再多次找到施工單位,釋法說理、陳明利害。在雙方訴求懸殊的情況下,他磨破了嘴皮,最終促成調解協議。葬禮當天,黎湛龍還主動擔任主持,讓老人順利安葬,一場可能引發輿情的事件就此平息。
就連外地游客遇到麻煩,也會找黎湛龍幫忙。2024年6月,天津游客沈某在漠河龍江第一灣游玩時,被突然吹倒的遮陽棚砸傷,導致右側肱骨骨折。“在異鄉打官司,肯定很麻煩。”沈某又急又怕。黎湛龍接到糾紛后,一邊安撫她的情緒,一邊快速聯系旅游公司:“漠河是旅游城市,游客的安全感比啥都重要。”他反復強調景區安全管理的責任,最終促成旅游公司一次性賠償8萬元,沈某滿意而歸。
“我的調解室和黎老挨著,經常聽到當事人說‘要調解就找黎老爺子,輸贏都服’。”黑龍江北陲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淑斌說,黎老的每一本調解卷宗都整理得板板正正,“他常說,卷宗是給老百姓看的,也是給良心看的,不能馬虎”。2025年以來,黎湛龍已成功調解各類民事案件70余件,這個數字,比那些年輕調解員還要多。
心中有使命:從“鐵血警官”到“溫情調解員”
黎湛龍的“較真”,早在他當警察時就出了名。曾任漠河縣公安局副局長的他,曾參與抓捕一名持槍連殺兩人的嫌犯。當時嫌犯手持56式沖鋒槍,攜帶200余發子彈,隨時可能襲擊潛伏的民警。當得知鋼盔和防彈衣不夠時,黎湛龍果斷把自己的裝備讓給年輕民警:“我是領導,我先上!”最終,他帶領隊員成功制服嫌犯,自己卻因長時間潛伏在雪地里,落下了腿疾。
“對法律的信服,往往來自對辦案人的信服。法官就是活著的法律。”這是黎湛龍一輩子的信條。從公安干警到法院法官,再到義務調解員,身份變了,但他“為老百姓辦事”的初心從未變。除了調解糾紛,他還主動承擔起普法宣傳的責任:18年來,他深入鄉鎮、社區、企業、學校、部隊開展普法講座100余課時,手書卷宗350余冊,還義務為漠河法院撰寫院史3萬余字。
2020年7月,黎湛龍作為大興安嶺地區政法系統唯一一位退休英模,受邀到加格達奇參加英模事跡報告會。當他拄著拐杖走上講臺時,臺下的地委領導紛紛起身,全體政法干警莊嚴站立,雷鳴般的掌聲持續了近一分鐘。說起這段經歷,黎湛龍的眼中總會泛起淚花:“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黨和老百姓卻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
如今,79歲的黎湛龍依然保持著每天學習的習慣。他的調解室里,書架上擺滿了最新的法律法規書籍,書頁間夾著密密麻麻的批注。“時代在變,法律也在變,不學習就跟不上,怎么給老百姓解難題?”他說,只要身體還能動,就會一直坐在調解室里,“能為老百姓多辦一件事,我的人生就多一份意義”。
在漠河的林海雪原間,黎湛龍就像一棵挺拔的樟子松,用18載堅守守護著一方和諧。他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卻如漠河的極光般溫暖動人——用“法”的尺度丈量公平,用“理”的清晰化解分歧,用“情”的溫度溫暖人心。這位銀發老法官,正以余生為筆,在北疆大地上續寫著“退休不離崗,余熱再生輝”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