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司法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司法行政工作,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一批重要法律法規頒布實施
我國公共法律服務網“越織越密”
會上介紹,五年來,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議案53件、制定修改行政法規150件次。民營經濟促進法、糧食安全保障法、能源法、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規頒布實施。我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完善,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并持續完善。
-
建設全覆蓋的法律服務網絡,實體、網絡、熱線三大平臺加力提升服務質效,五年來提供法律咨詢服務1.7億多次;
-
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法律服務支持幫扶力度,建立健全律師行業東中西部對口幫扶機制,公共法律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不斷提升,積極回應進城務工人員、殘疾人、老年人、青少年、軍人軍屬等群體的法律服務需求。
目前,我國有律師83萬、仲裁員6.7萬、公證員1.5萬、司法鑒定人4萬、法律援助工作人員1.2萬,每年辦理各類業務4000多萬件,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我國已成為面向全球的
國際商事仲裁優選地
“十四五”以來,我國律所在3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207家分支機構,服務公民和企業“走出去”。
以仲裁為例,五年來辦理涉外仲裁案件1.6萬件,標的額達到7300億元,其中2024年受理4400多件、標的額近2000億元,與2020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00%和136%,我國已逐步成為面向全球的國際商事仲裁優選地。
“高效辦成一件事”
我國公證服務更便民、更高效
“十四五”期間,司法部大力推進公證便民利民,全面提升公證可及性、便捷性和公益性。近年來,司法部部署開展了“公證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同時,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和公證機構采取務實舉措,全面提升公證服務質效:
在公證可及性方面,推進公證執業區域放寬至省一級,推動學歷學位、機動車駕駛證、居民身份證、營業執照等公證事項“跨省通辦”,方便群眾就近辦理公證。
在公證便捷性方面,實行公證服務工作日錯峰延時、周末不打烊等便民舉措,切實解決群眾節假日辦理公證難等問題。開通“綠色通道”優先接待,或提供“上門辦證”服務,讓出行困難群眾“足不出戶”享受優質公證服務。
在公證公益性方面,對低收入群體、殘疾人、青少年等群體和軍人軍屬、退役軍人,按規定減免公證費用;對80歲及以上老人首次辦理遺囑公證,免收公證服務費用。2021年以來,為上述群體共辦理減免收費公證35.4萬件,辦理免費遺囑公證9萬件。
給執法“立規矩,裝監控”
我國推動行政執法常態化長效化監督
“十四五”期間,司法部推動31個省(區、市)完善制度機制、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創新監督方式,依法履行監督職責,推動對行政執法的全方位、全流程、常態化、長效化監督。其中包括:
扎實推進提升行政執法質量三年行動;持續完善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著力規范罰款的設定與實施;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推進行政執法隊伍規范化建設。
企業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法治賦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十四五”以來,司法部持續加強法律制度供給和行政執法監督,以法治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切實加強法律法規制度供給。
會同有關方面完成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制修訂,完善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制度規則。同時,全面清理不利于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相關法規政策,2024年統籌開展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法律法規政策清理,已督促有關單位特別是基層修改廢止1萬多件。強化行政執法協調監督。
今年以來,司法部統籌開展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聚焦企業、群眾反映強烈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和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等開展集中糾治,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的
主渠道作用持續凸顯
“十四五”期間,司法部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公正高效、便民為民的制度優勢和化解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取得了積極進展。全面落實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方案。
地方復議機關由3萬多個精簡到3000多個,優化了行政復議的管轄體制。健全完善行政復議制度機制。
完成行政復議法首次全面修訂,對行政復議制度作了系統重塑,2024年起正式施行。制定加強行政復議調解的指導意見,將調解貫穿行政復議全過程,2024年以來通過調解和解方式結案16.8萬件,占比達23%。扎實推進行政復議主渠道建設。
上線在線復議系統,指導各地落實各項便民舉措,2024年全國新收行政復議案件74.96萬件,同比增長94.7%。經行政復議后,90.3%的案件實現案結事了。強化行政復議監督和治理效能。
加大復議監督糾錯的力度和制度剛性,2024年以來糾正違法和不當行政行為8.2萬件;強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針對執法共性問題制發行政復議意見書、建議書1.12萬份,附帶審查紅頭文件5226件。
聲明:本文轉自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