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覺得調解就是‘各打五十大板’,誰也不得罪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沒想到‘小馬哥’不僅懂法律、講道理,連我心里積壓好久的‘疙瘩’都給解開了?!苯眨诩质¢L春市南關區南嶺街道綜治中心接待大廳內,居民趙女士回憶起不久前的調解經歷,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這樣“接地氣”的暖心場景,既是群眾對基層治理工作的認可,更是南關區委政法委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三級綜治中心建設為抓手筑牢基層治理根基的生動實踐。
長春市南關區作為中心城區,共轄13個街道、1個鄉,商圈密布、老舊小區集中、新業態聚集。近年來,南關區委政法委認真落實省委政法委關于“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達標年”的有關要求,立足南關實際,構建了“區級統籌指揮、街道(鄉鎮)一線化解、社區前置處理”的三級綜治網絡,將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根”深扎群眾中,描繪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鄉、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愿景。
三級體系打造治理主框架
基層治理,體系是關鍵。南關區委政法委深入推進三級綜治中心建設,以“有力量進駐、有專門場地、有專項經費、有編制機構”的“四有”標準為核心,推動三級綜治中心從“有形覆蓋”向“有效運行”跨越,確保三級綜治中心既能立體聯動、協同作戰,又能各司其職、各有側重。
區級綜治中心作為實現綜治功能的樞紐,集成效能凸顯。目前,南關區綜治中心使用面積7000平方米,整合了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14個職能部門,物業、醫療等6個龍頭性的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等解紛力量實體化入駐,創新采用“1992N”空間布局模式,科學劃分為1個導服臺、9大功能區、9個專業服務窗口、2個仲裁(審判)庭、44個功能室。這種“一站式”服務模式,讓群眾無需多部門奔波,在綜治中心就能找到對應解決的窗口,真正實現了化解矛盾糾紛“最多跑一地”。
“我們打破了部門壁壘,形成了‘綜治中心負責程序性推進、辦理部門負責實質性解決’的工作格局,讓群眾在這里能真正實現‘只進一扇門、能解所有紛’。”南關區綜治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作為街道(鄉鎮)綜治中心的優秀代表,鴻城街道綜治中心配備了黨員骨干、法律顧問、退休干部組成的“‘和美家’顧問團”,同時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便民超市、維修站點等,整合免費體檢、家電維修、政策咨詢等服務,集成推出了“紅色星期五”便民服務大集,打造了集“議事協商、矛盾調解、便民服務、法治宣傳”于一體的實體化平臺,實現了“小事當場解、大事聯合辦”的工作目標。
“以前處理跨社區糾紛,得挨個部門跑、反復協調,現在有街道綜治中心‘牽線’,各部門當場碰頭、現場辦公,效率太高了!”來鴻城街道綜治中心辦事的李姐感慨道。
社區綜治中心則兜牢民生底線,依托“黨群服務站”“百姓說事點”等載體,常態化開展入戶走訪、政策宣講、矛盾排查活動,把綜治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以服務貼心換來居民安心。
鴻城街道凈水山莊小區此前物業管理薄弱,部分居民私自將草坪開辟為菜地。為徹底解決問題,“三長”調解員先行入戶溝通,專業社會組織隊伍對綠地進行修繕改造,“紅色物業”志愿服務隊伍負責日常綠化維護,現在菜地已蝶變為“議事花園”,并于2023年被省民政廳評為“五社聯動”示范項目。
多元共治激活治理源動力
“沒想到在街道綜治中心就能開庭,還不用交訴訟費,太方便了!”在幸福鄉綜治中心速裁法庭,剛拿到調解書的村民李大姐連連稱贊。
基層治理,群眾是主體,服務是核心。南關區三級綜治中心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入手,與入駐中心的各相關單位和部門協同聯動,實現了矛盾糾紛多部門聯動調處,讓治理舉措精準貼合群眾需求,成功激活了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
在實際治理過程中,居民與物業公司的糾紛往往是困擾小區居民的常見難題,鴻城街道某小區就曾面臨這樣的困境。該小區因物業公司催繳物業費未果,將業主起訴至法院后,直接撤出了小區,導致小區管理陷入“真空”狀態。
面對這一緊急情況,鴻城街道綜治中心迅速行動,主動聯動司法、民政、住建等多個部門,依托“和合365理事中心”平臺,第一時間組織居民代表,共同商議組建業主委員會的具體事宜。為徹底化解矛盾,綜治中心還進一步聯合南關區人民法院、長房物業及業主代表,召開“圓桌議事會”,通過多方溝通、坦誠協商,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有效解決了小區的管理難題。
除了這類涉及多方利益的復雜糾紛,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同樣是關注的重點。
不久前,張先生就滿臉愁容地向網格長求助,反映樓下趙先生所養的寵物狗在夜間狂吠不止,嚴重影響自己的正常休息,他多次主動溝通都吃了“閉門羹”。網格長在了解情況后,立即將問題反饋至南嶺街道綜治中心。南嶺街道綜治中心迅速聯動專職調解員介入處理,上門后耐心傾聽雙方訴求,從鄰里和諧的角度出發進行勸導。最終,趙先生理解了張先生的困擾,主動將狗籠移至室內并安裝了止吠器,矛盾糾紛得以平息,南嶺街道綜治中心也實現了“小事不出格、綜治暖民心”的治理目標。
像這樣精準解決群眾訴求的案例,在南關區各級綜治中心還有很多。鴻城街道綜治中心通過“民情懇談日”、網格長入戶走訪、微信群線上征集等多種方式,廣泛收集群眾的民生訴求,并培育出了“老書記調解室”“王敏工作室”等品牌調解室,做到了“專業事交給專業人辦”,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與質量;民康街道綜治中心另辟蹊徑,充分發揮居民自治的作用,通過引導居民主動參與社區管理,成功解鎖了老舊社區的“幸福密碼”,讓曾經存在臟、亂、差問題的小區面貌一新,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自強街道綜治中心也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了以城市精細化管理為主題的“板凳會”活動,積極號召居民代表與相關職能部門圍坐在一起,共同商議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良策……這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治理方式,將專業力量與群眾需求緊密對接,在輕松的氛圍中化解矛盾,在真誠的溝通中消除分歧,切實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法治護航提升治理公信力
“這是民法典關于相鄰權和侵權責任的規定。您看第二百八十八條明確寫著‘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而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條指出,侵害他人財產需按實際損失賠償?!?/p>
前段時間,在南嶺街道綜治中心,法律顧問正為因遭遇火災而受損的住戶們解釋法律條款:“該起火災經專業機構認定,是301室的孔先生不當用火引起的,根據消防法第五十一條確定的權責,責任方應當對周邊6戶的浸水墻面、地板等實際損失予以賠償?!闭{解中,法律顧問依據法條制定了精準的賠付方案,說服責任方依法賠償,最終促成7戶居民簽訂了調解協議。
基層治理,法治是保障。南關區三級綜治中心始終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化解矛盾糾紛,讓依法辦事成為其鮮明的底色,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公信力。
南關區三級綜治中心發揮普法宣傳的職能作用,組建了由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等為成員“法治宣講團”,常態化開展“法律七進”活動。南嶺街道綜治中心聯合東北師范大學、出入境管理局等單位,面向外國留學生,成立了“外國留學生服務驛站”,定期舉辦法律宣傳活動;鴻城街道依托“和合365理事中心”,舉辦“法治講堂”,培育“和合”文化;各鄉鎮(街道)綜治中心結合地域特點創新普法形式,定期開展普法活動,形成了法治宣傳遍地開花的良好局面。
科技支撐拓展治理新路徑
南關區依托大數據平臺、移動終端等現代科技手段,為三級綜治網絡插上了“智慧翅膀”,推動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您好,您反映的小區垃圾清運不及時問題,已派單給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預計2個小時內處理完畢?!痹谔以唇值谰C治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南關區數字化綜合服務云平臺,快速提交群眾訴求,形成工單進行流轉處置,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以前投訴問題得打多個電話,還不知道進度,現在在云平臺上就能看到誰在辦、辦到哪兒了,特別透明。”來桃源街道辦事的居民劉先生說。
在南嶺街道綜治中心,大廳入口處的一臺“智能法律服務”終端格外顯眼,群眾拿起麥克風,通過終端內設的AI律師功能,說出相關問題,就能依托數據資源獲得專業解答。
“我想咨詢工傷賠償問題,AI律師迅速給我提供了維權方案,10分鐘就解答了我的疑問?!本用駨埾壬鷿M意地說。
“智能法律服務”終端收錄了海量調解案例和法律法規,能快速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為工作人員提供調解方案和建議,有效解決了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不均、信息不暢等難點和痛點問題。
鴻城街道綜治中心利用大數據對轄區內易引發矛盾的領域進行數據分析,提前組織“顧問團”入戶走訪,預判風險點、制定預案。去年轄區某舞蹈隊活動影響周邊居民休息,該綜治中心提前介入協調,為舞蹈隊更換健身場地同時,在小區空置地段安裝了健身器材,事情至此圓滿解決。
織網連心守平安,賦能治理惠民生。南關區委政法委將繼續以三級綜治中心為載體,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治理的各環節,用機制創新破難題,憑群眾力量聚合力,靠科技賦能提效能,讓平安底色更濃,群眾的幸福感更可持續,為南關區的基層善治寫下更加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