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處理糾紛要跑好幾趟法院,現在法官直接到市場里來調解,既省時間又省心!”
近日,新疆九鼎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下簡稱“九鼎市場”)商戶阿某面對前來普法宣傳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駐104團法官工作室法官連連稱贊。
作為西北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九鼎市場日均交易量龐大,矛盾糾紛頻發。今年夏天,在阿某與買家的櫻桃購銷糾紛中,法官與調解員依托“法院+綜治中心”一站式平臺,歷時4個小時促成雙方和解。而這一案例只是該院推動糾紛源頭化解的縮影。
今年以來,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通過創新基層解紛協作機制、打造“智慧司法服務站”、開展多樣化法治宣傳、建立調解員分層培訓體系等多項舉措,深度參與綜治中心建設,全力推動矛盾糾紛高效化解,為轄區穩定發展筑牢法治基礎。
“我們不僅要當‘裁判員’,更要當好‘調解員’和‘普法員’。”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李濟禹介紹,自2024年11月起,該院在轄區各團場綜治中心設立了15個法官工作室和35個法官聯絡點,派駐23名業務骨干常態化下沉基層,形成“法官+調解員”聯動模式,讓轄區群眾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務。
截至2025年8月,該院通過法官工作室向綜治中心分流糾紛700余件,指導先行調解民生案件150余件,涵蓋離婚、買賣合同、民間借貸等七大領域,糾紛源頭化解率達89%。

目前,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通過定期開展調解培訓和現場示范調解,已培育出18名金牌調解員,組織培訓47場次,逐步構建起“司法資源下沉、調解力量前置”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沒想到不用跑法院,通過屏幕就能完成調解和司法確認!”今年3月,一起民間借貸糾紛的當事人張先生通過“智慧司法服務站”線上平臺,在法官指導下與對方達成調解協議并當場完成司法確認。這一場景得益于該院依托綜治視聯網平臺打造的“三同步”服務模式,即矛盾糾紛實時指導、調解協議同步審查、司法確認即時辦理。

據統計,今年1月至8月,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已開展線上調解指導70余次,完成司法確認92件,平均解紛周期縮短至3天。通過整合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法院構建了“線上分流+線下處置”雙軌機制,對復雜案件啟動聯合研判,并建立典型案例庫共享機制,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大幅提升了解紛效率,減輕了當事人訴累。
“智慧司法不僅提升了效率,更讓群眾感受到了公平正義的‘加速度’。”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立案庭負責人宋琦頎表示,通過精準分流案件、有效整合基層解紛力量,該院已構建起線上線下協同的多元解紛新模式,實現了司法服務的全方位覆蓋,讓群眾隨時隨地都能獲得便捷的法律支持。

“遇到家庭糾紛,應該如何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今年7月,在某社區的“法治講堂”上,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法官結合真實案例,為30余名居民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內容。今年以來,該院已舉辦“法治講堂”23場,開展座談交流10余次,圍繞婚姻家庭、勞動爭議、民間借貸等熱點問題,通過以案釋法普及法律知識。
“普法不是‘填鴨式’灌輸,而是要‘精準滴灌’。”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黨支部副書記焦穎介紹,今年以來,法院結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12·4”國家憲法宣傳日等節點,開展專項普法活動,發放《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手冊》800余冊。同時,建立“調解+普法”融合機制,在調解過程中嵌入法治教育,實現“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輻射效應。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截至目前,轄區調解協議自動履行率提升至93%,群眾司法滿意度100%。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司法工作必須主動融入、精準發力。”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立表示,從協作探索到模式創新、從糾紛化解到明確方向,再到普法宣傳營造氛圍,目前法院已探索出一條“源頭預防為先、非訴機制挺前、法院裁判終局”的多元解紛路徑,未來將進一步深化“法院+綜治中心”聯動模式,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貢獻司法智慧,讓矛盾糾紛化解的“第一道防線”更加堅固,以法治之力護航轄區長治久安,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司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