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鄰里鬧矛盾,得先找村委會,再跑司法所,來回折騰好幾趟。現在掃‘解紛碼’,網格員當天就上門,樓上漏水的事兒就解決了,不用跑部門、不用費口舌,太省心了!”家住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曼弄楓街道的唐先生忍不住為社區綜治中心的效率點贊。
這場普通的鄰里糾紛化解,是景洪市2025年矛盾糾紛化解數同比提升80.66%的生動注腳。在這座多民族聚居、邊境線綿長、流動人口占比高的城市,通過強化“目標導向、法治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四個維度,構建起覆蓋城鄉、貫通線上線下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把綜治中心打造成群眾身邊真正的“解紛終點站”,讓曾經復雜的基層治理難題化作潤澤民心的春雨。

“以前遇到矛盾,得跑好幾個部門,現在只要掃碼,問題就有人管。”曼弄楓街道居民李阿姨說。這背后,是景洪市以群眾獲得感為目標導向,構建的“群眾掌上的綜治中心”。
“平安版納”基層社會治理信息平臺”與“解紛碼”小程序的深度融合,讓矛盾糾紛化解從“線下跑”變為“線上辦”。只需輕輕一掃,糾紛信息直達綜治中心,網格員、調解員、專業力量實時響應,實現“掌上反映—線上派單—限時辦理—實時反饋—群眾評價”全流程閉環。
“光方便還不夠,得讓矛盾徹底解決,不然容易反復。”景洪市綜治中心主任的話,點出了“結果導向”的核心——不搞“一調了之”,要追求“案結事了”。
今年6月,農民工陳先生(化名)因勞務報酬糾紛擬向景洪市法院起訴。經導訴分流后,當事人選擇至分中心調解。特邀調解員受理后,于12日內促成雙方達成還款協議,當事人對調解效率表示高度認可。
這樣的“雙向引導”機制,正是景洪市結果導向的創新實踐。法院把適宜調解的糾紛“導”到綜治分中心,分中心通過“專業調解員+社會力量”協同調解的方式,精準化解矛盾。不僅如此,針對景洪“旅居城市”的特點,嘎棟街道還推出“五老調解員+新市民網格長”模式,讓“新老景洪人”都能找到解紛“貼心人”。
而在勐龍鎮、景哈鄉等邊境鄉鎮,綜治中心更與黨政軍警民指揮中心“合二為一”:公職聯防員巡邏時順便排查矛盾,駐村工作隊員在走訪中調解糾紛,既守好了邊境線,又解了群眾的煩心事,實現“邊境管控+矛盾化解”雙見效。
“要是調解不成,會不會沒人管?”這是不少群眾的顧慮。景洪市用“法治導向”給出答案:對拒絕調解或調解不成功的矛盾,綜治中心會主動引導群眾走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法定程序,還會幫著對接相關部門,避免群眾“摸黑跑”。
遇到“老大難”問題,“問題導向”就派上了用場。對跨部門、跨層級的歷史遺留難題和復雜矛盾,及時梳理研判并專題報告,以領導包案形式精準施策,全力推動源頭解決、系統治理。
“以前覺得‘解紛終點站’是口號,現在才知道,它就在我們小區門口、村寨里,有矛盾隨時能找到人幫著解決。”這是景洪群眾最真實的感受。
如今,在景洪,矛盾糾紛從“掌上反映”到“線上派單”,從“限時辦理”到“群眾評價”,24小時全流程網上運轉,跨部門協同順暢高效。不管是群主的糾紛,還是游客的消費投訴,不管是村寨的鄰里矛盾,還是城區的勞資爭議,都能在“四個導向”的指引下,找到就近、合法、徹底的解決辦法。
一組亮眼數據見證著這場變革的力量——全市矛盾糾紛化解數較去年同比提升80.66%,基層治理呈現“案結事了人和”的嶄新局面。這背后,是1個市級中心、2個市級分中心、14個鄉鎮(街道)、185個村(社區)綜治中心陣地構成的嚴密網絡,更是“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的智慧轉型。
未來,這座邊境之城還會繼續把“四個導向”做細做實,讓“解紛終點站”不僅能化解矛盾,更能溫暖民心,為多民族邊境地區的和諧穩定,注入更多治理智慧。
(西雙版納州委政法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