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反映到綜治中心,第二天路口就通了!”一次看似尋常的辦事經歷,讓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的陳女士不禁稱贊。原來,每天掐點接送孩子的她,一度被東莞市新興路的紅綠燈路口困擾——綠燈時尚且通暢,紅燈一亮,右轉車道卻因司機不敢貿然通行頻頻“卡殼”。她向厚街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前臺反映情況后,交警部門連夜趕制并安裝了“紅燈可右轉,注意避讓行人”的提示牌。
一個久堵的節點“打通了”
作為“中國會展名鎮”,東莞厚街每年吸引大量客商與流動人口,社情民意多元疊加、錯綜復雜。看似瑣碎的民生實事,往往是直指治理的關鍵命題。而綜治中心(下稱“中心”),正成為該鎮基層治理的“總調度臺”——統籌資源、回應訴求、調和矛盾、預警風險,群眾訴求在多元共治的集成機制中得到精準對接分流,實現事心雙解、“一站解憂”。在厚街,“有矛盾糾紛到綜治中心”正逐漸成為群眾共識。

東莞市厚街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
解憂窗口:從“心結”到“心通”的紓解密碼
“這回,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在中心矛盾糾紛調處室里,59歲的王云(化名)在簽下補償協議書的那一刻,長舒一口氣。自從2021年在工廠意外被機器割傷手指,她已為這場勞務賠償奔波了三年。
原來,王云因超過工齡限制,遲遲無法認定工傷,便將訴求反映到了中心。在“首問責任制”下,案件很快有了專人負責并根據程序依法依規推進。一場多主體參與的“專家聯合會診”隨即啟動:法官劃清勞務關系與工傷認定的法律邊界,人社部門查出企業用工存在的漏洞,派出所積極協調資金補償金額,湖南商會用鄉音打開心結……
從情緒安撫到事實厘清,從權責界定到方案制定,王云的訴求在多輪調解中一步步推進,最終達成賠償方案。
“群眾來時,心里大多是擰著一股勁的。”中心有關負責人說,“我們這扇門,裝得下法律,也容得下溫情,要讓來訪者從內心感受到公平與尊重。”
厚街鎮正推進的“1+2+3”非警務矛盾糾紛調處機制,亦彰顯著社會治理的民生溫度——1個調處分撥平臺、2個流轉辦公室、3個專班實體運作,實現了“3分鐘受理、10分鐘流轉、5日內辦結、特事即響應”的高效閉環。2024年以來,4500多宗非警務矛盾糾紛在這里登記受理,辦結率達到99%。
風險前哨:從“滅火”到“防火”的平安畫卷
在第51屆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現場,人流如織,一個特別的展位前有不少觀眾駐足:幾名身著制服的法官坐在桌前,身旁攤開的、豎立著的是各類“看得懂、帶得走”的普法手冊。
“顧客下了定金又反悔,該怎么辦?”“床墊有質量問題,退貨說不通,該找誰?”“加班費沒發,能不能舉報?”——展會現場的問題五花八門、具體零碎,卻直指這一會展名鎮商貿活力背后的隱形糾紛“高頻點”。
這是中心“走出去”的一個縮影。他們把解紛陣地搬進展會現場,每天接待二十余人次,共發出上百份法律宣傳資料。中心有關負責人說:“我們不是等群眾來‘報火警’,而是要提前找出‘火苗’。”
會展經濟紅火,人口結構也更復雜。在厚街鎮這座總人口達81.2萬的城市化樣本中,流動人口就占了65.8萬。面對龐大的人口流動和商貿密度,厚街綜治中心如何打通“治理經絡”?
答案之一,仍在“人”的鏈接上。綜治中心請來了河南信陽、湖南郴州等外地商會,用鄉音化解看似膠著的勞資糾紛、鄉情沖突。
網格員是這張治理網絡的“神經末梢”。1200名網格員穿梭在大街小巷,排查鄰里矛盾、租客糾紛、廠區隱患,中端300名調解員“把脈問診”,后端綜治中心則統籌“攻堅”,實現矛盾糾紛閉環處置。
在更隱蔽的角落,治理觸角還在不斷外延。騎著電動車送餐的外賣員、穿梭廠區的快遞小哥成了“移動哨兵”。他們組成的“厚蜂”志愿隊,隨時報告突發事件、提供線索,幫助治理體系延伸到城市的毛細血管。
除了“人”的觸達,更有“數”的支撐。在厚街鎮城市指揮中心,一塊大屏顯示著全鎮的治理“體征”:12345、智網、應急、城管……17個部門數據實時聯動,哪里有問題,點一下就能追蹤源頭。全鎮2.6萬棟出租屋、60個物業小區、642個分租園區在系統中織成一張詳盡的房屋樓盤圖,后臺就能做到“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住”,社會“弱信號”不再被輕易遺漏。
2024年以來,中心已累計接待群眾來訪3100余人次,信訪案件辦結率達到96%,為2200余名群眾提供了免費的法律咨詢服務。從“事后調解”到“源頭預防”,從“群眾上門”到“主動下沉”,這一鎮級綜治中心在托舉民生底盤的同時,也穩穩厚植著發展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