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解犯罪嫌疑人回渝(資料圖)
進社區開展反詐宣講(資料圖)
民警街頭巡邏(資料圖)
9月15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介紹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工作成效新聞發布會。會上,邀請重慶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并回答提問。
全市425個派出所設立“駐所調解室”,有“金牌”調解員近900人
重慶市公安局常務副局長羅勇介紹,近三年來,全市公安機關共排查矛盾糾紛約167.9萬起,成功化解約167.5萬起,化解率達到99.74%,有效筑牢了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防線。
源頭調解,實現“糾紛不激化”。派出所是公安機關服務群眾最前沿,也是感知矛盾最早、處置糾紛最快的基礎單元。重慶公安將調解力量前置,全市共有425個派出所設立了“駐所調解室”,推動“金牌”調解員近900人、專業律師300余人常駐值守,實現“調解在前端、糾紛不激化”,努力把“小糾紛”化解在萌芽,防止演變為“大矛盾”。
多元共治,實現“矛盾不出社區”。重慶公安主動融入“141”基層智治體系,推動社區民警融入網格,第一時間排查和化解矛盾。同時,與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綜治中心緊密協同,對各類矛盾糾紛,及時配合綜治中心全程跟蹤、主動回訪,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能閉環”。目前,全市綜治中心警力派駐率已達95%,預計今年底實現全覆蓋。
創新引領,貢獻“重慶公安‘治’慧”。重慶公安積極探索高效管用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新方法,涌現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群眾認可的解紛品牌。石柱縣公安局“貴和工作法”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優秀案例;九龍坡區公安分局“數字楓橋·易聯調”平臺獲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大賽一等獎等。接下來,重慶公安將繼續堅持源頭治理、依法治理、智慧治理,努力為超大城市的平安穩定貢獻更多公安力量。
53項出入境事項可在線申辦,網辦率超81%
重慶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新聞發言人程效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公安大力推行“全程網辦”,53項出入境事項可在線申辦,網辦率超81%。
換補發出入境證件可實現“足不出戶、郵寄到家”;還專門開設老年人、殘障人士“一對一導辦”、手語專窗及無障礙通道,提供24小時“12367”咨詢和綠色通道服務;辦事大廳智慧化改造成效顯著,辦證最快5分鐘完成,平均等候時間縮短一半。
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成渝兩地居民申辦出入境證件同城化,成渝兩地赴港澳商務企業機構登記資質互認,港澳商務簽注“立等可取”,停留期延至14天。
五年來,累計為中國公民簽發出入境證件461.5萬證次。同時,重慶公安積極推動過境免簽時長由144小時延長至240小時,今年1~8月,過境免簽人數達去年同期的10倍。建立與北、上、廣、蓉等地的“口岸簽證協作機制”,實現“重慶申請、異地簽發”,讓外籍人士入境更靈活便捷。
五年挽損17.8億元,電詐案件立案數和損失金額連續四年下降
重慶市公安局副局長龍慶介紹,近年來,重慶公安機關不斷完善市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協調機制,聯合多部門協同作戰,實現電詐案件發案數和損失金額連續四年下降,全民反詐防線更穩固、更高效。
重拳出擊,嚴打境內外電詐犯罪。組織深化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三年行動。針對非法買賣電話卡、銀行卡,偷渡境外實施電詐等違法犯罪行為,持續開展“斷卡”“斷流”“拔釘”等專項工作。五年來,共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4.8萬余名,端掉多個為境外詐騙集團提供服務的犯罪團伙,抓獲一批“金主”和骨干。通過國際警務協作,成功從境外押解回1200余名犯罪嫌疑人。
強化挽損,守住群眾“錢袋子”。重慶公安不斷優化涉詐資金快速止付、追贓和返還機制。五年來累計為群眾挽回損失17.8億元。在“警快辦”上線“資金返還一件事”應用,實現攔截秒級響應、返還全程網辦,涉詐資金平均返還周期從66天縮短至35天。
宣防并舉,筑牢全民防詐墻。針對潛在受害人被電詐分子深度洗腦的難題,重慶公安建立分級預警機制,構建市、區縣、鎮街、社區、網格五級聯動體系,通過96110反詐專線、上門勸阻等方式,日均預警2.8萬人次。搭建數字化“行業治理平臺”,對涉詐銀行卡、電話卡、網站和短信實現快速封堵,封堵數量日均從1.5萬提升至30.6萬,封堵時效從24小時壓縮到30分鐘。同時,加強反詐宣傳,及時揭露新騙術,提升群眾防詐“免疫力”。
當前,電詐手法仍在不斷翻新。在此提醒廣大市民:反詐是一門“必修課”,遇到陌生人拉群、屏幕共享、推薦投資理財等情況,務必多方核實、謹慎操作,可隨時撥打96110反詐專線咨詢求助,守好自己的“錢袋子”。
升級夜間治安管理模式,當好城市“守夜人”
重慶市公安局副局長夏斌介紹,重慶公安堅持“創新、主動、規范、協同、精細、務實”的警務理念,大力踐行超大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戰略導向,全面升級夜間治安管理模式,努力將警燈和霓虹燈交相輝映的生動景象,打造成為山城重慶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堅持科學布防,推進巡防精細化。按照“區中劃格、格中設線、線中定點”的工作思路,重慶公安在中心城區形成網格化巡防布局。并在此基礎上,堅持巡邏警力由白天向夜間傾斜、平時向周末傾斜,將警力精準投放到夜市、商圈、網紅打卡地等夜間人流密集區域,做到“警車常見、警燈常亮、警察常在”。目前,夜間巡邏力量增加了23.3%、見巡率增加了29.7%、管事率增加了37.2%,“夜經濟”的平安成色更足、安全更托底、群眾更安心。
堅持數智賦能,推進巡防智慧化。圍繞現代化人民城市打造AI賦能綜合應用場景的要求,以“AI+防控”建設為契機,迭代升級了情指行一體化和巡防處一體化等系統,形成巡防“智慧大腦”。目前,“探頭站崗、鼠標巡邏”“多維感知、觸圈預警”“云上計算、智能推送”“按秒響應、按分處置”等等,已成為重慶市智慧巡防體系的高辨識度特征,為山城夜色安裝上一道無形的“防護盾”。今年以來,重慶市夜間打架斗毆等四類警情同比下降了37.7%。
堅持聯動共治,推進巡防協同化。重慶公安大力踐行“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理念,走“人民防控”之路,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目前,在中心城區夜經濟集中地等部位,建成群防群治“最小應急單元”4500余個,并和公安特警300余個“最小作戰單元”一起,全部接入“141”基層智治平臺,形成多跨協同的聯勤聯動體系,確保處置突發情況時“一呼多應、一觸即發、一體聯動”。
下一步,重慶公安將繼續堅持責任上肩、工作落地,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牢牢守護人間煙火氣,共同把山城重慶建設成為創新之城、宜居之城、美麗之城、韌性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立規矩、建平臺、強監督,讓辦案更規范,讓執法更透明
重慶市公安局副局長王雪峰介紹,讓每一起執法活動都經得起法律的檢驗,都經得起老百姓的評說,這是重慶公安一直不懈的追求。五年來,重慶公安從三個方面系統推進,讓辦案更規范,讓執法更透明。
立規矩,讓每項執法權都有“刻度尺”。先后推動出臺了涉及養犬管理、水域治安、無人機管理等多部地方性法規,為執法活動提供了更貼近重慶實際的法律支撐。針對大家關注的執法隨意性問題,重慶公安花大力氣建立執法標準體系,編制349件執法制度,細化上千種執法情形和執法標準,其中20件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優秀執法制度。比如說大家比較常見的交通執法,公安部門逐一細化942種交通違法情形,逐一規范每一種執法情形的處罰裁量標準,實現了全城“同違同罰”,交管“執法通”也獲得了全國公安技術革新一等獎。
建平臺,讓每起案件辦理都在“陽光房”。重慶公安在“警快辦”平臺開通“執法公開”功能,累計為老百姓提供案件查詢服務16萬余次。群眾只要輸入案件編號就能夠迅速查詢到案件的進展情況。重慶公安先后在全市建成41個執法辦案管理中心,嫌疑人一進中心,所有辦案活動都在專門場地和全程錄音錄像下進行,詢問筆錄實時上傳,案件審批線上流轉,有效杜絕了人為干預和不規范操作。截至目前,全市所有的刑事案件和重大復雜的刑事案件一律都進中心辦理,中心累計辦案26萬多起,實現了執法安全的零事故。
強監督,讓每個執法環節都裝上“警報器”。重慶公安在內部建立執法監督中心,2024年一年自動預警和智能處置執法問題3.8萬余條,案件問題發現糾治率比上一年提升了50%以上;在對外執法中,全面推行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為每一名執法民警都配發了執法記錄儀,民警接處警、調查取證都必須佩戴使用執法記錄儀,讓每個執法行為都在鏡頭下經得起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