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公安局科爾沁分局施介派出所始終把“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理念貫穿警務工作各環節,將深厚的群眾基礎與警務機制創新深度融合,今年以來,已有32名網逃在派出所轄區落網,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逾百萬元。
黨建引領:紅色引擎激活攻堅動能
“追逃從來不是孤軍奮戰,群眾的眼睛是最好的‘探照燈’。”施介派出所將黨建工作與群眾路線緊密結合,構建“支部聯網格、黨員聯群眾”的聯動體系。在追逃工作中,黨員民警帶頭深入社區網格,通過“板凳懇談會”“入戶走訪”等方式,向群眾講清案情、征集線索,把追逃工作變成全民參與的“平安工程”。
今年7月,王某因參與涉案金額百余萬元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被河北警方列為網逃。施介派出所研判王某可能潛逃進轄區。走訪中,退休老黨員李大爺反映情況:“逛早市時發現有個戴口罩的男子,身材跟你們說的人有點像,他好像特別怕跟人搭茬兒。”這條線索與專班排查方向高度契合,成為最終鎖定王某的重要突破口。今年以來,群眾提供的有效線索占追逃線索總量的53%,成為追逃工作的“源頭活水”。

與此同時,派出所構建“支部牽頭抓總、所長靠前指揮、黨員沖鋒在前”的責任閉環,將黨組織戰斗堡壘建在攻堅最前沿。在王某案中,所長孫海彬帶頭研判案情、跟案作戰,副所長包涵帶領黨員民警連續7天扎在監控室,逐幀分析畫面。面對急難險重任務,黨員民警主動請纓,以“不破不休”的斗志確保案件“有人管、管到底、管到位”。
科技賦能:數據與民力織就追逃天網
施介派出所打破“大海撈針”式傳統摸排模式,將科技手段與“楓橋經驗”中“就地解決問題”的務實精神深度融合,為追逃工作裝上“智慧引擎”。

派出所建立“每日動態梳理、每周集中研判”機制,通過常態化巡查在逃人員系統,整合多維度數據,同時精準對接群眾提供的線索,為在逃人員構建立體“活動畫像”。以王某案為例,其潛逃后刻意偽裝,但民警通過數據篩查捕捉到信息,順藤摸瓜鎖定其活動區域;結合群眾反映的信息,依托“兩隊一室”視頻監控系統,從各種細節中反復甄別,最終在農貿市場鎖定目標。為核實王某身份,民警進一步穩控觀察,確認其身份,實現從“被動等線索”到“主動找蹤跡”的轉變。



當王某出現在早市時,布控民警迅速行動,僅用3分鐘就完成抓捕。這種“科技+民力”的模式,讓追逃工作精準高效,成為破解追逃難題的“金鑰匙”。
機制閉環:全鏈條規范提升追逃質效
施介派出所將“服務不缺位”理念融入追逃各環節,構建“摸排—抓捕—追贓—回訪”全流程閉環機制,讓追逃工作成為密切警民關系的紐帶。

摸排走訪中,民警始終帶著“民情日記”入戶,既收集線索也傾聽訴求;抓捕時提前規劃路線,避免影響群眾生活;案件告破后,及時向提供線索的群眾反饋結果并送上感謝信。針對追逃中發現的防范漏洞,派出所聯合社區開展案例宣講會,用真實案例提升群眾安全意識,實現“破案一件、教育一片、平安一方”。


同時,通過“精準摸排、立體布控、應急處置、追贓挽損”四項機制規范追逃工作。實行“一人一檔”動態管理,為追逃行動打牢基礎;將警力劃分為蹲點、封控、突擊三個組,確保“點上盯、外圍防、核心擊”;提前制定突發情況預案,兼顧執法安全與社會秩序。同時,將審訊攻堅與追贓挽損同步推進,通過法律政策宣講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線。王某案中,開始其拒不認罪,民警出示證據、講明政策,最終,王某交代出贓款藏匿地點,為群眾挽回了大額損失,實現了“破案與追贓并重”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