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撒阿昌族鄉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隴川縣西北部,全國三分之一的阿昌族世居于此,傈僳族、景頗族、傣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聚居,這里青山環繞,流水潺潺,彎彎的戶撒河穿過田間繞向一片寬闊的平壩;這里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民族文化絢麗多彩。這里有名揚四海的戶撒刀、銀配飾、竹竿煙和風味獨特的過手米線,它們被稱為“三寶一絕”。
在這片阿昌族聚居的熱土上,戶撒派出所將“楓橋經驗”與民族特色深度融合,打造出“過手米線般警民同心”的戶撒情模式,讓每一位民警的心,像“過手米線”一樣,緊緊連著群眾的民生,在家長里短中摸清社情、在田間地頭里化解矛盾,這就是戶撒派出所踐行“楓橋經驗”的精神底色。
黨建引領:如“米線”般韌勁十足
戶撒派出所以黨建為引領,以“米線般的韌勁”凝聚警心,將戶撒“過手米線”作為警營文化品牌,寓意民警要像“米線”一樣進入尋常百姓家。在隊伍建設中,我們推行“每周一學習一鍛煉”——學理論政策、學法律法規、學業務技能;練隊列體能、練擒敵自衛、練執勤執法,強化“十八般武藝”,實現黨建強、業務佳、隊伍優的目標。
前置防控:如“烤肉”般醇香彌漫
烤肉之所以醇香,在于精研“肉理”,小火慢煨。我們化身“庖丁解?!钡男屑?,將轄區6個村委會劃分為6個責任田,實行“1+2+3”的警務“責任田”治理模式,每個責任田由1名民警牽頭帶領2名輔警和3名社區干部等群眾力量,在行業場所、治安亂點等重點區域開展“望聞問切”式走訪——望人員異常、聞矛盾端倪、問治安隱患、切風險脈搏,通過“腳板+指尖”的恒心,讓信任的“滋味”滲入百姓心田。在基礎要素管控上,從入戶采集到分類建檔,從風險評估到動態管控,環環相扣形成閉環,以《實有人口一本清》為基礎,拓展《特定對象一本清》,常態化、實時化更新轄區實有人口、重點人口數據,提升“主動警務”的實戰效能。
智慧宣防:如“配菜”般加料增香
初春的螞蟻蛋和蜂蛹、五六月的竹蟲、七八月份的雞樅,不同時令的配菜打造不一樣的味蕾碰撞。我們以“三必到”(紅白喜事必到,節日慶典必到,農忙時節必到)為機制,將普法宣傳與各類民族文化相融合,打造“流動法治大舞臺”,在阿露窩羅節、“初九擺”等傳統民族節日期間,聯合阿昌族文藝隊開展普法宣傳,讓法治宣傳乘著“過手米線”的香氣走進千家萬戶;對戶撒刀鋪開展“鍛刀人法治培訓”,將非遺傳承與管控結合,并在“戶撒刀客”等本地網紅賬號植入普法短視頻,通過“文化浸潤式”宣防,讓法治觀念像戶撒刀一樣深深鐫刻在群眾心中。今年以來,共開展法治宣講35場次、植入普法短視頻20余條。
精準管控:如“火燒辣子”般剛柔并濟
炭火炙烤的猛烈剛勁與鮮辣汁水的柔和相融,恰如我們的治安防控體系,既需保持執法之“剛”,又需保持治理之“柔”。一是對場所、單位實行“紅黃綠”三色動態管理:紅色場所每周檢查、黃色場所半月巡查、綠色場所季度抽查;二是針對特定對象實施“八步走”工作法,成為邊疆地區特殊人群管理的“戶撒樣本”;三是針對高發的涉未成年人交通事故問題開展“收鑰匙”行動,發起“鑰匙托管”倡議,助力“兩個一”動態管理與“三個一律”。以上管控工作讓我所轄區取得了:連續10年涉治安場所零事故、連續7年命案零發生、連續5年涉未成年人交通零死亡。
多元化解:如“酸水”般調味中和
酸水是過手米線的靈魂,清爽解膩,化解沖突,正是化解矛盾糾紛的不二法門,戶撒派出所推行“分級處置”機制,將矛盾分為“微、小、大”三級:“微口角”(比如鄰里口角)由民警+網格員當場勸和;“小糾紛”(比如地界爭議)由社區民警+村干部+網格員聯合調解;“大矛盾”(比如涉及宗族、經濟的復雜糾紛)啟動“所領導+司法+村委會+綜治”4+聯調。去年,曼捧村兩組群眾因灌溉水渠堵塞引發沖突,立即啟動聯調,不僅疏通了水渠,還趁機組織兩組群眾共同修建“民族團結渠”,讓矛盾點變成了“連心點”。今年以來,共化解矛盾糾紛51起,化解率達100%。
暖心服務:如“蘿卜湯”般暖心暖胃
“蘿卜湯”清淡暖胃,是過手米線的“收尾之味”,派出所工作亦是如此,戶撒派出所始終牢記“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根本宗旨,推出“三心服務套餐”,讓群眾感受到“暖心暖胃”的關懷。對特定對象“暖心幫扶”,建立“一人一策”幫扶檔案,聯合企業提供技能培訓,幫助5人實現穩定就業;對留守兒童實施“愛心守護”,創建“阿昌小課堂”,民警兼任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和安全教育;對困難群眾推行“貼心代辦”,開通24小時“戶撒警民直通車”,累計上門辦證50余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0余件。
警燈閃爍,點亮萬家燈火;腳步鏗鏘,護四季平安。戶撒派出所將繼續以“過手米線”的細膩、“戶撒刀鋒”的銳利、“阿昌酸水”的醇厚,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守護邊疆安寧,服務各族群眾,續寫“楓橋”榮光!
(德宏州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