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人民法院下花橋人民法庭以“三心三力”工作法為筆,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墨,在新時代基層司法的長卷上,齊心協力描繪出一道道民心安定、鄉風和諧、鄉村發展的美麗“楓”景。

圖為訴調對接及多元解紛座談會現場。
滿懷熱心+主動發力讓司法服務“沉下去”
“嫁女兒不是賣女兒,如果彩禮要得太離譜,就得不到法律的支持。”2024年4月,邵陽縣法院院長肖竹梅帶領10余名干警走進下花橋鎮合興村,在村委會前坪搭起法治宣講臺,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法律規定和典型案例。
法治宣講臺下的宣傳資料發放處,王大娘握著邵陽縣法院下花橋法庭法官的手連聲道謝:“感謝法官!要不是你們三次上門耐心勸說,我差點就毀了孩子的幸福!”
原來,王大娘曾堅持再要20萬元彩禮才同意女兒嫁給鄰村小張,差點逼散已訂婚的女兒與小張,她們的母女關系一度緊張。經法官耐心調解、勸導,終于解開了王大娘的“心結”,她決定減少15萬元的彩禮。
像這樣主動入村開展普法和咨詢服務,早已融入下花橋法庭的日常工作。干警們在轄區鄉村設立法官聯絡點,每月下鄉開展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活動。他們還編印了《分類案例調解指南》和《36計,“和”為上計》等普法宣傳資料分發給人民群眾,讓群眾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2024年以來,下花橋法庭舉辦各類法治講堂30余次,為900余人提供了咨詢,那些帶著泥土氣息的法律解答,像種子落地生根,讓法治意識在廣大鄉村發芽、開花、結果。
“從源頭上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花橋法庭干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正是這份熱心與主動,讓許多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今年以來通過先行調解化解鄰里沖突、債務糾紛70余起。
秉持公心+善于借力讓多元解紛“暖起來”
“老黃,老唐,暫時不要爭,咱們先看看土地臺賬再說。”在下花橋鎮黃土壩村的田埂上,承辦法官拿著土地登記冊等資料,身邊站著村干部和司法所調解員。
面對這起涉相鄰土地糾紛,下花橋法庭啟動了“三員三長”(人民調解員、網格員、警員和片長、組長、鄰長)聯動解紛機制——這正是“善于借力”解紛的生動實踐。
2025年6月,天氣炎熱。黃土壩村的村民老黃和老唐因土地邊界爭執不休,情緒激動。法官黎敏嵐從村干部口中了解情況后,借助“三員三長”機制,迅速聯系下花橋鎮土地管理工作人員、派出所民警和司法所調解員趕赴現場。
“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別因這個事傷了和氣。”黃土壩村村支書對當事人的勸解如清風拂面。
土地管理工作人員對照土地登記資料現場測量、逐條釋法。大家齊心協力,經過一整天的努力,最終把老黃與老唐相鄰的土地界線搞清楚了,雙方不再爭執。
老黃面露愧色:“這個事情,之前我沒搞清楚,是我太沖動了!”老李也笑著回應:“誤會解開了,我們還是好鄰居!”兩人終于握手言和。
社會矛盾紛繁復雜,下花橋法庭深知“借力解紛事半功倍”,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好成效。他們充分發揮“三員三長”機制的“人熟、地熟、事熟”三大優勢,三年來高效化解矛盾糾紛260余起,這些基層力量已經成為下花橋法庭司法為民的“好助手”。
堅定決心+凝聚合力讓疑難案件“消化了”
下花橋法庭緊緊依靠黨委領導政府支持,聯合有關單位、人民團體、基層群眾組織建立健全協同聯動的矛盾糾紛調處體系,凝聚起最大的解紛合力。
“拆了好!終于拆了!”看著隔開兩戶人家十年的鋼架板被移除,樓梯間重新灑滿陽光,變得通透寬敞。這起涉及兩個鄉鎮的糾紛,曾讓雙方反目成仇、矛盾加深,最終在下花橋法庭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成功化解。
“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再難的事情也要辦好!”面對這起疑難案件,下花橋法庭依程序報請后迅速啟動了“1+3+N”聯動機制,聯合下花橋鎮和酈家坪鎮兩鄉鎮政法委員、派出所所長、村干部組成調解工作組。
他們白天丈量樓梯尺寸,晚上分頭入戶談心,既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關于相鄰權的規定,又說“遠親不如近鄰”的老話。當第七次調解結束時,兩戶人家終于握手言和。
類似的合力化解糾紛的案例還有很多。
酈家坪鎮杉木橋村三名村民因瑣事積怨四年,后來矛盾沖突升級。院長肖竹梅得知后依程序報請后迅速啟動縣、鄉、村三級聯調機制。
酈家坪鎮黨委書記主持專題會議,指派副鎮長牽頭組建調解組。經過調解組成員10余次單方調解、3次集中調解,終于讓三家人消除隔閡、握手言和。
“團結起來力量大,合力解紛效果好。”糾紛成功調解后,參與調解的鎮干部感慨地說道。
近三年,下花橋法庭審結各類民商事案件1700余件,調撤率達53.6%,服判息訴率高達98.7%,以實實在在的成效贏得了群眾信賴和稱贊。
“我們將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讓‘小法庭’發揮‘大效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邵陽縣法院院長肖竹梅的話語堅定有力。如今,這幅由“三心三力”繪就的美麗“楓”景畫,正在三湘大地上續寫著平安建設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