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夏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伊敏河畔,獨特的“法治夜市”格外引人關注:“攤主”是十余家政法機關和相關部門,“商品”是法律知識,“玩法”是法律知識有獎競答、互動套圈游戲……持續兩月、服務超萬人次,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打破普法壁壘,讓法治精神在市井煙火中走出“象牙塔”,成為群眾愿意聽、記得住的“家常話”。
黨建聚力+
攤位升級助文旅
今年,由市委政法委牽頭組織的“法治夜市”再迎升級,依托市直機關黨組織“8+6”黨建聚力工程,持續壯大法治宣傳服務隊伍,聯合市直政法單位、市信訪局等政法系統黨建聚力工程成員單位和市婦聯、呼倫貝爾邊境管理支隊、呼倫貝爾消防救援支隊、海拉爾區委政法委等單位,從7月4日到9月7日,共同走進海拉爾區伊敏河畔,在河東、河西兩個地點,每周五、六、日輪流“出攤”普法。隨著活動口碑發酵,除了最初聯合的12家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呼倫貝爾市分行、市國家保密局等單位主動加入,進一步豐富了宣傳力量與內容。當烤串香、晚風與法治知識相遇,不僅豐富了市民的夜生活,也為伊敏河文旅項目注入了獨特的“法治活力”。








普法有料+
互動升級獲好評
“法治夜市”采用群眾更易接受、更愿參與的“擺攤互動”形式,今年的活動現場精心設計了更多元化的互動環節,既有法律知識有獎競答、普法轉盤、法治套圈等趣味游戲,又有“法治打卡點”供群眾拍照留念,還貼心準備印有法治標語的購物袋、圍裙、水杯、雨傘、手機支架、鑰匙扣、扇子等實用品,讓原本嚴肅的普法宣傳從“靜態傳遞”變為“鮮活交流”,讓群眾在輕松玩樂中學習法律知識,極大提升了參與熱情。
“法治攤位”一出現,周圍就滿是熱鬧:這邊孩子攥著彩色套圈,瞄準印著“反詐標語”的小禮品;那邊老人轉著“普法大轉盤”,向工作人員詢問《民法典》釋義;旁邊的“朋友圈打卡點”里,年輕人舉著“有事沒事學學法律”的手牌拍照——玩著看著,法律知識就記牢了。
兩個多月里,1.2萬余份普法折頁揣進了群眾的口袋,記在了群眾的心里,5000余件印著法治標語的雨傘、圍裙、環保購物袋等成了“行走的普法宣傳員”?!案湟故幸粯樱稽c兒也不枯燥。”“帶孩子來逛逛,他玩游戲拿獎品,還學了不少法律小知識。”在“法治夜市”,群眾不僅收獲了實用的法律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更增強了對法律的親近感和信任度。










法治賦能+
服務升級暖民心
活動中,出攤的各單位工作人員耐心傾聽群眾訴求,專業解答法律咨詢,針對群眾提出的各類問題,逐一細致回應,提供切實可行的法律解決方案。同時,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將典型案例釋法、實用法律知識通過多種渠道傳播,擴大法治宣傳覆蓋面與影響力。
講《民法典》,就拆解“老人遺產咋分”“租房被坑咋維權”;講《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就用“刷單返利被騙”“冒充電商退款”的身邊案例,教大家“遇騙先報警,轉賬多核實”;電動自行車上牌、網上立案操作,工作人員都面對面手把手來教——這樣的一幕幕畫面,在“法治夜市”現場不斷上演。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幫助市民劉阿姨聯系了調解員,解決了困擾她多年的物業糾紛;公安干警現場勸阻了市民張先生的手機轉賬,阻止了一場電信詐騙的發生;法院干警幫助王大爺通過手機操作網上立案,教會他實時查詢案件進程……
“群眾需要什么,就宣傳什么”,普法內容既全面又精準,法治服務不走過場,真真切切幫群眾解決問題,400多次法律咨詢解開了群眾的“心頭結”,實現了“寓教于樂、服務便民”的良好效果。










“法治夜市”是2025年呼倫貝爾市推進“八五”普法工作、落實“每月一主題+”普法宣傳的實踐延續,通過法治宣傳與夜間休閑深度融合,不僅進一步拉近了群眾對普法工作的距離感,更讓大家在輕松氛圍中增強了法治意識,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習慣。下一步,呼倫貝爾市將持續總結活動經驗,創新普法形式、豐富服務內容,讓法治宣傳更接地氣、更有溫度,像伊敏河畔的晚風一樣,吹進群眾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