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拉蓋蜿蜒的水系滋養著茵茵草原,寶格達山林海如同綠色屏障守護一方生態,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北部邊境8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溝壑縱橫、地形復雜,歷來是生態保護重點,守護安寧難點。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以“馬巡+無人機+徒步”編織立體防護網,在遼闊草原與起伏山巒間,奮力書寫著守護“兩個屏障”的時代答卷。
重拳筑牢防護網科技賦能強治理

8月26日,在寶格達山原始林區深處,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馬背警隊隊員們正開展日常巡邏,排查風險隱患,這是該支隊守護邊境安全、防范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一項常態化舉措。

非法盜挖藥材、偷獵野生動物等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歷來是錫林郭勒盟邊境草原多發性案件。馬背警隊自2021年組建以來,破獲盜挖野生藥材案30余起,繳獲藥材逾千公斤,累計救助黃羊、貓頭鷹等國家保護動物70余只。民警憑借對每一處溝壑、每一條小徑的熟悉,讓妄圖盜伐林木、破壞生態的不法分子無處遁形,有效守護了山林草原的生態原真。

今年3月,烏拉蓋管理區遭遇暴風雪天氣,一戶牧民的23匹馬走失。該支隊迅速啟用無人機搭載熱成像技術進行大范圍搜索,指導馬背警隊實地搜尋,僅用6小時就成功找回全部走失馬匹。

科技賦能,為邊疆治理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深度融合科技手段與傳統經驗,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立體防控體系。無人機空中巡查,覆蓋范圍可達傳統巡護方式的3倍;衛星電話、北斗系統精準定位,實時回傳邊境動態與隊員位置,指揮調度精準高效?!翱仗斓亍币惑w化防控體系既保留了蒙古馬適應草原山林復雜地形的傳統優勢,又借助現代科技突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提升了邊境治理效能,為筑牢祖國北疆“兩個屏障”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實踐路徑。
打防結合護原真綠色理念入人心

2022年9月,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馬背警隊在巡邏中發現,一片區域因非法采礦活動導致草場嚴重退化。警隊立即聯合駐地生態環境部門和相關領域專家,依據監測數據制定修復方案,通過人工種草、圍欄封育等綜合措施,讓植被蓋度從不足20%顯著提升至65%,逐步探索建立起“巡護一監測一修復”的生態治理閉環模式。

2023年春,某企業因違規施工破壞了草場,在警隊監督下,最終完成了200畝退化草原的修復。這種兼具法、理、情的治理方式,既讓違法者切實付出了生態修復的成本,又減少了單純行政處罰可能帶來的對抗性,實現了打擊違法犯罪和生態治理相統一。

從打擊到預防,變被動為主動。同年,馬背警隊聯合烏拉蓋管理區多部門開展“綠盾”行動,查處非法占草場案件12起,恢復受損草原300余畝。與當地林草局建立常態化聯合巡查制度,針對草原鼠害、違規開墾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推動“林長+警長”協同機制落地生根。針對以往多是事后治理的草原違規開墾問題,警隊提前介入巡查,與相關部門實時共享信息,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實現了生態保護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從末端治理到源頭管控的轉變,讓轄區生態環境始終保持著健康底色。

“生態修復補償”機制的運用,讓違法者變身修復者。對情節較輕的非法開墾等案件,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并非簡單處罰了事,而是責令當事人參與草原補種、圍欄維護等具體修復工作,以替代或部分代替行政處罰。針對牧民偶爾發生的因傳統放牧習慣導致的違規破壞植被行為,警隊堅持引導教育為主、懲戒教育為輔的治理理念,實現了法律效果、教育效果與生態修復效果的共贏,使“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的理念真正深入牧民心間,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北疆草原深深扎根。
守望相助新范式興邊富民顯擔當

暑期臨近結束,而烏拉蓋管理區九曲灣景區依然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自駕來到這里,感受草原風光,體驗蒙古族風情。
牧民巴特在自家的牧場架起10余座蒙古包,改造為旅游點,盡管忙碌,但笑容始終掛在臉上?!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024年,當地參與生態旅游配套經營的牧民戶年均增收超過3萬元。

在守護生態的同時,該支隊還致力于讓生態紅利惠及更多牧民群眾。先后協助牧民發展生態農家樂20余家,在規范其經營行為的同時,巧妙引導他們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日常經營和服務中。牧民們切身體會到:“守護好門前的綠水青山,游客才會常來,我們的收入才能穩定長久。”

針對轄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生產生活物資配送難等現實困境,該支隊探索“生態警務+特色產業”的融合模式,他們協助牧民建立“馬背快遞”“馬背獸醫”等便民利民機制。民警們騎著馬穿梭于偏遠牧區,為牧民送去急需的生產資料,幫助協調解決生產生活難題,有力保障了生態養殖、特色種植等綠色產業的健康發展。

“將生態保護深度融入邊疆治理體系,實現政治責任、戍邊責任與生態責任的高度統一?!痹撝ш犜诰唧w的生態治理實踐中,堅持駐地黨委、政府統籌領導,警隊沖鋒在前擔當主力,有效凝聚起相關單位、企業、牧民等多方參與的生態保護強大合力,讓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于邊疆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傲珠L+警長”協同、“生態修復補償”等系列創新機制的實施,有力推動了生態保護從單一的政府主導向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社會共治的深刻轉變。在生態修復、產業護航等具體工作中,多元主體的協同發力,使得邊疆生態治理體系更具韌性和活力,許多難題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