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危急事件突然發生時,如何實現秒級響應、快速處置?陜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以“最小作戰單元”建設精準破題—跨警種融合、多部門聯動、以數據驅動指揮、專業強化處置、共治延伸觸角,實現快速響應與系統防控的深度融合,不斷探索務實高效的市域治理新路徑。
6月3日晚,一名輕生者縱身跳入陜西省西安市灞河湖心島。接到報警電話后,西安市公安局浐灞分局情指中心以警用無人機迅速實時定位并傳回現場畫面,廣運潭派出所民警王國棟與轄區一家體育公司的救援小組協同作戰,駕駛快艇趕赴現場,12分鐘完成緊急救援。這起警情的快速處置正是西安公安機關專業力量與社會資源深度融合,建強“最小作戰單元”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西安市公安局以“最小作戰單元”建設為支點,以廣泛發動群防群治力量的“最小應急單元”為突破口,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情指中樞智慧化、專業力量尖刀化、社會單元網格化、科技賦能立體化”的四維作戰模式,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機制創新情指驅動多元聯動
“喂,110嗎?長豐園夜市有人打起來了!”7月12日凌晨,西安市公安局情指中心110報警服務臺接到報警電話,接警員迅速鎖定發生沖突位置,輔警班長立即調派最近巡邏警力,同步通知屬地派出所、交警和120急救車增援,帶班民警統籌指揮……從接警到多路警力聯動響應,用時不到1分鐘。
西安市公安局情報指揮中心深化“最小作戰單元”機制建設,通過3人至5人的小團隊緊密協作,將接警、派警、聯動、跟蹤等環節整合成高效閉環,實現“接處一體”快速響應。“接警員30秒內鎖定地點、事件、人員狀況等核心信息;值班班長精準調派最近巡邏警力;值班臺長實時跟蹤警情處置進展。遇復雜、重大警情時,情指中心同步聯動120急救、119消防救援等外部資源,強化協調、統籌全局、動態決策。”情指中心110工作大隊副大隊長師攀說,“跨部門數據破除信息壁壘,多資源聯動打通處置快車道。”
情指系統的改革最終要落地于街頭巷尾。在鐘樓地鐵站的人潮中,西安市公安局公交軌道公安局十二大隊民警施江與同事在街頭執勤,他們身旁的鐘樓警務站內,防暴器材、醫療用品一應俱全,警務站肩負著巡邏值守、服務救助群眾的重要責任;在不遠處的永寧門廣場上,反恐防暴應急點靜靜佇立。今年3月的一天,菊花園停車場突發緊急事件,鐘樓警務站民警輔警組成的處突隊伍快速響應,協同派出所民警果斷處置,成功化解了危機。“屯警街面不是擺樣子。”碑林分局反恐怖和特警大隊大隊長徐韜說,“最危急的事要交給最專業的力量,我們就是守護人民群眾平安的哨兵。”
專業力量鑄就尖刀,群防群治力量編織平安網絡。在未央分局大明宮派出所,32個社區警務室星羅棋布,派出所將轄區劃分為4組互為支援網格群,警務室民警輔警組織社區、校園、企事業單位等內保力量,建立群防群治隊伍,形成“民警+輔警+N個共治力量”的“最小應急單元”,作為“最小作戰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
“萬達社區體量大、人員多,我們積極動員社區治安協理員和其他安保力量,形成隨時搬得出、隨時用得上的應急力量,有群眾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救助,有矛盾糾紛第一時間化解。”大明宮派出所民警曹進說。4組網格群如同神經末梢,延伸至街頭巷尾,有力支撐基層治理。
在高新分局轄區,一場校園防暴演練正在進行,保安員用鋼叉抵擋“歹徒”靠近的同時,校醫已打開急救包模擬救治傷員,警力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電光石火間“歹徒”已無所逃遁。這種無縫銜接既源于“最小作戰單元”與“最小應急單元”的緊密配合,也源于情指系統與應急處突單元的無縫銜接。
“專業力量是尖刀,社會單元是網底。”正如西安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李啟全所言,當危急事件突然發生時,唯有快速響應、高效運行的機制能夠彌補時間上的延遲,為生命贏得黃金窗口。數據顯示,西安公安機關重大警情響應速度從5分鐘壓縮至2分鐘,社會單元聯動達標率達96%。
千錘百煉打造高效處突利刃
烈日炎炎,灞橋分局反恐怖和特警大隊訓練場內,此起彼伏的吶喊聲穿透盛夏熱浪,反恐特警隊員一個背摔將“嫌疑人”壓制在地,戰術背心早已被汗水浸透。“分局反恐怖和特警大隊警力由98人增加至137人,機關警力抽調39人下沉基層。”談起在加強“最小作戰單元”方面的工作,灞橋分局反恐怖和特警大隊大隊長李二鵬充滿信心。“只有警力上去了,戰力才有基礎。”目前,這支年輕的隊伍正在緊鑼密鼓地訓練,打造高效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生力軍。
7月初的一天,經開分局開元路派出所的訓練場氣氛緊張:一名“暴徒”揮舞棍棒撲向群眾,另一名“暴徒”持械拒捕。指揮員口令未落,“最小作戰單元”已深入險境——盾牌手抵前筑墻,警棍手側翼封堵,抓捕組突進鎖喉。短短數十秒,兩名“暴徒”被壓倒在地。“戰術隊形不是擺架子,要像榫卯咬合般精密。”所長楊阿琪說。模擬演練內容都是民警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突發警情,通過模擬演練,民警的臨機決斷力、心理抗壓力和極限作戰效能都顯著提升。
蓮湖分局創新每周三次“雙盲拉動”,拉動演練不預告時間地點、隨機抽點單位、隨機設置警情,逼出最真實的反應速度;“紅藍對抗”時特警精銳扮演藍軍“暴徒”,“最小作戰單元”作為紅軍,對抗強度逐次提升。“紅藍對抗”結束后,執法記錄儀畫面立即被逐幀回放:鋼叉鎖控角度偏差、傷員轉運步驟拖沓……教官團隊現場指出問題,建立“一人一檔”整改清單。經過不斷錘煉,“最小作戰單元”盾棍叉協同達標率上升至96%,處置流程壓縮至90秒內。“對抗訓練既提高了實戰能力,也增強了我們自我保護的意識。”剛剛完成訓練的北院門派出所民警張珈寧抹去額頭上的汗水后說道。
快速聯動讓響應從串聯變并聯,去年12月12日中午,西安火車站北廣場的安檢員發現旅客行李中有菜刀,警情迅速上報,西安市公安局情指中心同步指令鐵路公安、反恐特警、交警等警力協同處置,30秒警力封鎖進站口;2分鐘民警查明是旅客誤帶未開刃刀具,警報解除。
西安市公安局公交軌道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大隊副大隊長黃炫博介紹,快速聯動分為兩級:“小三級聯動”即“最小應急單元”“最小作戰單元”和轄區勤務大隊增援力量的聯動,“大三級聯動”即周邊勤務大隊、公交軌道公安局內部增援力量及市局專業警種增援力量的聯動,兩級聯動使突發事件得到有效處置。
同時,他們依托動態更新的全市警力電子布防圖,實時標注公交軌道系統及環地鐵場站警力部署情況,一鍵生成最優增援路線,確保警情處置流暢高效,城市軌道交通平穩運行。
群防群治織密基層治理網格
布建于城市街頭巷尾、校園醫院、商超企業的“最小應急單元”,如同敏銳的神經末梢,將安全防護的根基深植于城市肌理。“最小應急單元”的高效運轉,不僅成為“最小作戰單元”強有力的支撐,更讓警社共治工作向更縱深的維度發展。唯有讓“最小應急單元”每一位參與者都“懂應急、會應急、善應急”,才能真正激活平安細胞的內生動力。
西咸新區分局創新構建“四類力量整合、四類單元布局、四色動態管理”模式,為“最小應急單元”建設提供了系統化支撐。通過整合“自有力量”(安保人員)、“自治力量”(商戶、網格員等)、“專職力量”(綜治人員、城管隊員)、“專業力量”(民警、消防救援員)四類力量,明確了各自在應急鏈條上的角色定位與協作路徑。同時,依據治安保衛重點單位、人流密集區域、企事業單位、村居社區的風險等級,科學布建四類平安單元,確保防控觸角精準覆蓋。更引入“紅、橙、黃、藍”四色預警,根據區域治安態勢和隱患等級動態調整響應策略,實現平時陣地共建、全域覆蓋,戰時一點呼叫、多點響應。
“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專業處置”——這一源于西咸新區分局并在全市推廣的響應機制,是“最小應急單元”戰斗力的核心體現。其精髓在于最大限度發揮“最小應急單元”及鄰近力量在專業警力到達前的關鍵作用。在自救層面,“最小應急單元”成員如校園保安員、商場員工等需能在第一時間啟動預案,利用安防器械進行防護、疏散群眾并立即報警。互救則強調鄰近“最小應急單元”或周邊力量聞訊后3分鐘內快速增援,協同控制局面、實施初步救護。專業力量則力求在5分鐘內抵達并完成處置。
“‘最小應急單元’已到位,正在了解情況。”8月初,藍田縣公安局處置一起商戶間突發沖突事件,該局扁平化指揮,調派最近“最小應急單元”先期抵達穩控現場,派出所“最小作戰單元”隨后跟進調解糾紛,將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今年以來,藍田縣公安局已組織4批“最小應急單元”培訓,全縣314個“最小應急單元”經過拉動演練,初步形成“積極響應、精準調度”能力。
讓群防群治力量真正轉化為守護平安的硬核力量,關鍵在于常態化、精準化的培訓賦能。高新分局堅持“按需施教、分類施策”,精準識別不同行業、場所的風險隱患,組織不同警種部門開展定制化訓練。在校園,民警嚴查安防設施,指導保安員熟練掌握“一鍵報警”裝置和防暴器材使用技能;在企業,民警重點圍繞防爆、緊急疏散和要害部位防護等開展實操教學與協同演練。西安公安機關通過滴灌式培訓,顯著提升了“最小應急單元”能力水平。
科技賦能滋養城市平安脈絡
“報警人語速太快?別急,系統實時轉寫……”7月,西咸新區分局轄區突發持刀傷人警情,報警電話接入瞬間,智能系統將語音轉寫生成文字記錄,調度中臺班長一鍵啟動最高響應級別,接警員、輔警班長同步行動——最近巡邏車自動調度、多部門聯動指令秒級群發、二次回訪核實現場態勢……整套流程在智能系統支撐下一氣呵成,從接警到現場控制僅用時2分鐘。
今年以來,西安公安機關升級110接處警系統,接警工作更加高效精準——報警電話接入瞬間,前端智能分析系統即刻啟動,語音實時轉寫生成結構化文字記錄;接警席、專職處置重大警情的“調度中臺”信息直連共享,交警等部門數據實現秒級互通,系統自動關聯最優警力資源,迅速匹配“最小作戰單元”響應,確保力量精準投放。據統計,系統升級以來,全市公安機關平均接警處置時長縮短30%,為守護生命安全搶出黃金時間。
與不斷升級的情指系統相得益彰的,是翱翔于城市上空的警用無人機群,成為“最小作戰單元”不可或缺的千里眼。
空曠農田,一架警用無人機通過熱成像鏡頭,敏銳捕捉到農田深處異常熱源,航天分局情指中心立即聯動地面警力精準處置,僅用10分鐘便找到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走失老人;蔚藍水域,一架警用無人機迅速鎖定落水者位置,浐灞分局水上快艇迅速抵近目標,溺水者被救上岸,“最小作戰單元”立即實施心肺復蘇,挽救了溺水者生命;在大雁塔、小寨商圈等人流密集區域,警用無人機已累計巡航7400公里,讓風險隱患無所遁形。
在2025年全國公安機關警用無人機創新應用場景演練評比中,西安公安憑借“布設低空智慧化警務應用網格”科目,以94.29分的成績榮獲一等獎。其構建的“指揮集成化、操作自動化、應用全警化、作業常態化、覆蓋全域化”新型警用無人機運行模式,依托67個無人機機場、4架固定翼無人機及36架單兵無人機,形成常態化網格巡邏與應急響應體系,為空地協同作戰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正如巍巍矗立的古城墻,用千百年飽經風霜的歷史啟示人們:堅固的屏障不僅在于巨石本身,更在于嚴絲合縫的壘砌技藝。西安公安正用“最小作戰單元”的生動實踐,繪就市域治理現代化的平安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