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黑龍江省哈爾濱鐵路運輸檢察院深刻把握檢察管理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立足工作實際,以標準立基為路徑,機制創新為驅動,檢查評查為依托,著力構建檢察“大管理”格局,把科學管理效能轉化為高質效辦案實績,為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能。
抓實業務管理“主軸心”
一是“清單指引”精準制導,明確方向路徑。針對司法實踐中證據標準不一的痛點,聯合公安機關制定《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案件證據指引及清單》,將審查要點與證據規格細化為“拿來即用”的標準化模板,杜絕“同案不同證”。2021年以來,共辦理一審公訴案件300余件,1件案件被省人民檢察院評為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典型案例。二是“數據畫像”重點分析,助力科學決策。面對案源結構單一性挑戰,對業務數據進行“穿透式”挖掘,深度洞察數據背后的司法規律與社會治理需求,形成“高速逃費”系列案件專題分析報告,有力推動檢察工作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三是“傳幫結對”賦能成長,建強專業隊伍。將數據應用與隊伍建設深度融合,案管部門運用業務數據分析平臺,定期從文書規范、法律適用等多維度進行精準評估,政治部將案管分析結果全面融入檢察官考核體系。對工作質效待提升人員,啟動“領導督導+骨干幫扶”立體培養模式,實現檢察官能力培養從傳統經驗導向向精準數據驅動的轉型升級,為檢察隊伍專業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2023年以來,全院有3名干警在省級業務競賽中獲獎。
抓牢案件管理“壓艙石”
一是創新“全鏈條”流程監控,聚焦規范強管理。創新構建“案管管理、部門負責、協同聯動”的全鏈條業務流程監控工作機制,以流程監控數據為“透視鏡”,深入挖掘案件辦理的共性問題與潛在風險,每月梳理數據形成流程監控分析報告,推動案件流程管理從“事后糾錯”向“事前預防”轉變。二是精塑“精品化”案例培育,示范引領促提升。推行“一案一總結、一類一提煉”的案例培育機制,將典型案例作為提升案件質量的“活教材”。在辦理綏化湯林線鐵路安全與生態保護沖突案中,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推動依法采伐、移植樹木,實現了行車安全與生態保護的雙贏,該案被評為全省政法改革典型案例三等獎、全省政法新聞優秀作品三等獎。2021年以來,1件刑事案件和2件公益訴訟案件被最高檢評為典型案例。三是深化“穿透式”效果延伸,服務大局顯擔當。立足“司法辦案+社會治理”理念,將管理成效向社會治理末梢延伸。創建“跑長買短”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快速高質辦理高速公路系列逃費案件,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600余萬元,該模型在全省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競賽中榮獲一等獎。針對加強制度建設、清理企業“蛀蟲”、肅清高速路網環境提出檢察建議,為企業避免經濟損失50余萬元,該檢察建議被省檢察院評為全省社會治理類典型案例。
抓優質量管理“生命線”
一是做實“閉環式”質量評查,構建自我凈化的“防火墻”。建立刑事案件雙節點自查與“評查—反饋—整改—復核”的閉環監督機制,通過《案件質量評查整改臺賬》進行銷號式管理。同步建立典型問題案例庫,發揮“評查一案、規范一類、提升一片”的輻射效應。2020年以來,2件案件被省人民檢察院評為優質案件。二是健全“解剖式”反向審視,打造倒逼規范的“校準儀”。聚焦重點案件,建立“一案一復盤、一案一評估”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由檢委會牽頭組織業務骨干從證據鏈條完整性、法律適用準確性、程序合法性、量刑適當性、文書規范性、釋法說理性六大維度開展深度剖析,形成正反雙向案例清單,并定期召開復盤評估成果通報會,促進案件質效提檔升級。三是完善“多維度”評估體系,織密內外聯動的“監督網”。建立“內部評查+外部評議+社會監督”三位一體案件質量評估機制,內部對重大敏感案件實行“三級審核”機制,確保責任可溯。外部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參與公開聽證、查閱卷宗、聽取匯報,評價辦案質效并提出改進措施。依托12309檢察服務中心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多元評價主體協同發力,不斷提升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