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游客涌入貴州這片清涼之地,馳名中外的黃果樹大瀑布也成為熱門選擇。水霧繚繞,聲震如雷,這片山水秘境帶給游客的,不僅僅是壯麗景觀,更是一場“清新呼吸”的體驗。僅今年“五一”節期間,黃果樹瀑布旅游區接待游客量達56.69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2億元。
旅游業發展繁榮的同時,給景區的承接能力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景區路線規劃、旅游服務質量等。尤為關鍵的是,近年來各類旅游糾紛頻發,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會嚴重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安全感。
司法前移破解糾紛的“時空困局”
如何讓旅游糾紛就地高效化解?更進一步地,如何使旅游糾紛防患于未然?為此,貴州省安順市鎮寧法院在黃果數瀑布景區設置了法官工作室的方式,以普法宣傳積極預防糾紛、以司法調解化解糾紛,盡全力保障游客的旅游體驗以及景區的和諧有序。同時也對維護黃果樹旅游景區口碑起到的關鍵作用。
圖為黃果樹景區法官工作室揭牌。
“設立景區法官工作室的初衷,在于破解旅游糾紛的‘時空困局’。”鎮寧法院黃果樹環保法庭副院長余婉萍介紹到,“旅游活動是異地的、流動的、短時的,游客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遭遇糾紛時往往會面臨投訴難、維權難等困境,從而影響整個旅行體驗,若游客返回后再起訴維權,維權時間成本常超過損失本身,同時舉證這些也會變得困難,維權效果和維權動力都會大打折扣。”不止如此,旅行體驗感差還有可能導致景區口碑“直線下降”的惡果。
在旅游過程中遇見糾紛,就能立刻在景區內訴諸司法近距離反饋、短時間維權——這正是在景區設立法官工作室的意義所在。因此,景區法官工作室能通過這種“司法前移”模式,一方面打破傳統訴訟程序的空間限制,另一方面以更專業化、即時化的糾紛化解機制,為游客權益保障和旅游市場規范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支撐。
三小時高效化解的“司法速度”
今年“五一”期間,正值黃果樹大瀑布旅游高峰期,在景區入口,游客李某在拍照過程中不慎撞到張某,導致其眼鏡損壞,張某隨即要求李某賠償眼鏡損失,李某則認為張某自己沒留意,也應當承擔部分責任,雙方互不相讓、發生激烈爭吵。考慮到案件涉及侵權責任糾紛,需要專業法律知識介入,工作人員隨即將二人帶到前方不遠處的景區法官工作室。
接到案件后,黃果樹環境保護法庭的法官第一時間向雙方當事人了解案件事實,考慮到雙方情緒比較激動,法官采用“背對背”調解方式,分別與雙方當事人溝通,一方面安撫張某情緒,耐心傾聽其眼鏡被損壞的委屈;另一方面指出李某作為張某眼鏡損害的侵權責任人,若在法庭的調解下積極履行賠償義務、化解矛盾糾紛,還能及時享受快樂旅途。在穩定雙方情緒后,法官組織雙方進行“面對面”調解,引導雙方換位思考,互諒互讓。
最后,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李某認識到自己在事件中的不當之處,主動向張某賠禮道歉,并賠償了張某需要更換、修理眼鏡的600元;張某接受道歉,不再追究李某的法律責任,雙方握手言和。
這起案件從受理到成功調解,僅用時3個小時,高效化解了糾紛。真正實現了“糾紛發生在哪里,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司法保障。
從“事后調”到“事前防”的治理新模式
“除了及時調解糾紛以外,對此類矛盾‘預大于治’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余婉萍介紹到。
為此,鎮寧法院還在日常工作中不定期對景區內的商家進行普法宣傳,提高商家誠信經營意識、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同時,法院也會在“五一”、國慶等節假日、人流量較大時,深入景區向游客進行面對面的普法宣傳,提升游客的法律意識,從而起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的積極效果。
圖為景區內向游客開展法治宣傳。
近年來,鎮寧法院通過打造“特色法庭、假日法庭、線上法庭”一體化、特色化司法服務格局,優化解紛資源配置,實現了旅游糾紛“快立、快審、快結”,有效維護了游客的合法權益和景區的良好秩序,讓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同時也提醒廣大游客,外出旅游應遵守公共秩序,理性處理矛盾糾紛,共同營造文明、和諧的旅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