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只傷人、欠薪糾紛、電話卡詐騙、商標遭假冒、串通投標……一樁樁看似普通的“小案”,背后關聯的是百姓民生、企業權益和社會安定。檢察官用法治力度和溫度,守護百姓的安心生活和企業的安心經營。
近年來,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機關秉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工作理念,將每一起“小案”都當作“大案”來辦,讓公平正義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可感可觸,讓司法辦案成為參與社會治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徑,交出了一份扎實的“檢察為民”答卷。
小案大辦:遛狗傷人案中的檢察匠心
傍晚的濱河公園,市民們悠閑散步。一只未拴繩的“薩摩耶”犬突然沖向一對老年夫婦,驚魂未定的老人與狗主人發生爭執。誰也沒想到,這場尋常的沖突竟演變成故意傷害案——年輕氣盛的狗主人楊某某將老婦毆打致輕傷。
案件移送至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機關后,承辦檢察官面臨抉擇:楊某某已賠償5萬元并獲得被害人諒解,符合不起訴條件。是簡單結案,還是深入思考案件背后的社會意義?
“小案不能小辦!”檢察官一致認為,若作不起訴決定,可能向社會傳遞錯誤導向。最終,檢察機關依法對楊某某提起公訴,同時根據其認罪悔罪情節,提出緩刑量刑建議。
這份起訴書,不僅是對一個行為的評價,更是對文明行為標準的清晰界定。
案件判決后,溫江區文明養犬倡議得到了更多市民的響應。
這起案件的處理,正是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機關“小案不輕辦”工作理念的生動體現。在辦理鄰里糾紛、同學矛盾、親屬爭執等民生“小案”時,檢察官始終堅持法理情相融合:既注重化解矛盾、修復社會關系,又通過司法辦案確立行為邊界,引導公民自覺守法;既恪守法律底線,又充分考慮社情民意。
檢察為民,每一起“小案”都連著民心、系著民生。通過將天理、國法、人情融入每一個普通案件,著力維護社會公序良俗,讓法治陽光照亮百姓生活的每個角落。

民生守護:470萬欠薪追回的檢察擔當
“我們的血汗錢還能要回來嗎?”2023年底,溫江區某項目工地上,135名農民工望著拔地而起的高樓,臉上卻寫滿焦慮——兩年來,他們被拖欠工資已達470余萬元。
勞務公司負責人玩起“躲貓貓”,甚至將建筑公司專項撥付的855萬元工資款挪作他用。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后,檢察官沒有就案辦案,而是立即啟動“府檢聯動”機制。
檢察機關聯合區住建局、區人社局組成工作專班,查清案件事實的同時全力追繳欠薪。檢察官對犯罪嫌疑人釋法說理、寬嚴相濟,促使其認罪悔罪。
最終,440余萬元無爭議欠薪全部支付到位,30余萬元爭議欠薪通過公證提存方式妥善處理。當農民工們拿回辛苦錢時,許多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鑒于犯罪嫌疑人在提起公訴前全額支付欠薪,檢察機關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這一處理方式既維護了勞動者合法權益,又給了企業經營者整改自新的機會,實現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該案辦結后,針對辦案中發現的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漏洞,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機關及時向相關行政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推動完善農民工工資專戶管理、人工費撥付機制,嚴格推行農民工工資總包直發制度,并引入智慧數字監管系統,實現工資發放全流程監控,從源頭上防范欠薪風險。
檢察建議實現了“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全區欠薪類案件發案率顯著下降,類似重大欠薪案件未再發生,有力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大局。
該案為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院積極參與全區根治欠薪專項行動的成功案例之一。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該院依托“行刑銜接”機制,牽頭召集區人社局、區公安分局召開專題聯席會議,建立案件移送、信息共享、聯合督辦等常態化工作機制,形成懲治欠薪違法犯罪合力。在民工維權專項行動中,通過建立綠色通道、優先辦理、快速處置等舉措,全力解決勞動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企業護航:假冒商標與串通投標背后的檢察護航
“名揚”調味品是成都市溫江區的知名品牌,但市場上突然出現大量假冒產品,企業聲譽和利益嚴重受損。案件立案偵查后,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機關立即啟動知識產權案件“提前介入+綜合保護”工作機制。
檢察官深入企業了解情況,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最終摧毀了制假售假鏈條。該案被評為全省典型案例,為企業挽回了損失,維護了市場秩序。
“檢察官與企業面對面的溝通,請我們今后避免‘行業潛規則’下隱藏的違法犯罪行為。”2025年4月,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機關針對辦理的串通投標案件到企業實地走訪,與涉案企業負責人面對面溝通,傾聽企業訴求。檢察官結合法律規定進行釋法說理,闡明“紅線禁區”,厘清“經濟賬本”。
案件辦結后,該院根據企業存在的內部管理漏洞制發檢察建議,提出系統性整改意見,助企業依法依規經營。
這些“小案”只是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院開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的一個縮影。2024年,該院組建“護企檢察官”團隊以來,在園區設立工作站,線上線下收集企業訴求,至今已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38場次,制發涉企社會治理檢察建議8件。
該院還與區公安分局建立涉企案件“雙報制”,對涉企控告申訴案件優先辦理、重點督辦,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社會治理:電話卡背后的檢察智慧
22張電話卡,牽出5名犯罪嫌疑人,揭開電信詐騙黑產的一角。2024年,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古某某等5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暴露出電話卡管理的漏洞,也反映出電信網絡詐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威脅。
檢察官沒有滿足于就案辦案,而是深入剖析案件背后的社會治理問題。該院聯合區法院向相關通信公司制發檢察建議、司法建議,推動企業健全反詐工作機制、加強入網風險排查、完善警企聯動機制等,促進建立"源頭預防、過程監控、事后處置"的全鏈條防控體系。
這一做法不僅推動了電信網絡詐騙綜合治理,更有效阻斷了違法犯罪資金轉移渠道,保護了人民群眾的“錢袋子”,為營造安全可靠的金融環境和數字經濟生態提供了有力保障。
優質的營商環境離不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中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有效凈化市場環境、規范行業秩序,充分發揮了檢察機關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中的積極作用。
2024年以來,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院共發出社會治理檢察建議11份,推動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專項整治4次,形成“檢察建議+專項整治+長效機制”的閉環治理模式。實現了從個案辦理到類案監督、再到系統治理的良性循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機制創新:簡案快辦背后的檢察速度
“真沒想到,案子幾天時間就辦結了!”近日,一名危險駕駛案的犯罪嫌疑人拿到處理結果時連聲感慨。這樣的司法速度,得益于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院創新推出的“簡案優質辦”工作機制。
在這里,司法改革正以看得見的方式改變著老百姓的體驗。2023年底,檢察機關聯合區法院、區公安分局打破部門壁壘,對簡單案件實行“一站式”辦理——集中受理、集中協商、集中審理,讓正義更快實現。
“簡案優質辦”工作機制實施以來,辦案效率提升的同時,辦案質量毫不含糊。醉駕、交通肇事、盜竊等簡案的平均辦理時長較之前縮短81天,無1例上訴,既提高了司法效率,又減少了群眾訴累,一起案例還入選了最高檢典型案例。
該院還嚴格執行“酒精含量+情節”的模式,進一步明晰行政違法行為和輕微刑事犯罪的邊界,避免“一刀切”,減少刑事處罰對家庭的負面影響。
這項工作推進的背后,是檢察官“小案不小辦”的為民情懷。他們創立精準分流、精細辦理、精心幫教的“三精工作法”,成立輕罪案件快速辦理專班,對輕罪案件建立標準化辦理流程;把“楓橋經驗”融入辦案實踐,辦案中善于發現案件背后隱藏的矛盾,適時啟動“檢察官+人民調解員+社區網格員”聯合解調機制,全力促進當事人和解,修復社會關系;建立了“1+N”幫教體系,整合司法所、社區、家庭等力量,對輕罪人員開展個性化幫教。近年來,數十名被不起訴人通過幫教重返社會,其中更有人成為社區志愿者,實現了從“違法者”到“普法者”的蛻變。
“簡案優質辦”工作機制的實踐詮釋了新時代“司法為民”的深刻內涵,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司法的人文關懷。
陽光司法:公開聽證背后的檢察溫情
“現在進行公開聽證……”在溫江區某村委會會議室里,一場特殊的聽證會正在舉行。這是一起因房屋拆遷矛盾引發的立案監督案,申訴人吳某某已信訪多年。
檢察機關決定深入申訴人所在村委會開展上門聽證,邀請調解員、網格員、駐村律師、鄉鄰等第三方力量參與調解。通過釋法說理,最終促成吳某某息訴罷訪,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這樣的場景在溫江區并非個例。2024年以來,區檢察機關將公開聽證作為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抓手,推出“上門聽證+多元化解”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已舉辦各類公開聽證71件次,其中上門聽證占比達30%,讓司法服務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
這一舉措的背后,是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檢察院司法理念的深刻轉變:從“坐堂問案”到“上門解紛”,從“閉門辦案”到“陽光司法”,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通過將聽證會開到田間地頭、社區院落,檢察官不僅化解了矛盾糾紛,更普及了法律知識,弘揚了法治精神,讓公平正義以人民群眾可感、可知、可見的方式實現。
如今,“有糾紛找檢察官”已成為當地群眾的普遍共識。檢察公開聽證不僅成為化解矛盾的“金鑰匙”,更成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注入了強勁的檢察動能。
從市井街巷到企業園區,從民生小案到經濟大案,溫江檢察人用“如我在訴”的情懷和“求極致”的態度,將“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價值追求轉化為服務區域發展、保障民生福祉的實際行動。
檢徽之下,檢察藍守護著萬家燈火。一樁樁“小案”的精心辦理,正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法治社會的磅礴江河,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
(劉旭、蔡永霞四川法治報全媒體記者郝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