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雄襟,抖一身星漢燦爛,駕長車,踏遍那萬水千山。”8月22日至24日,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原創現代秦腔《長車行》在易俗大劇院首演。古老秦腔以激昂新聲,唱出新中國工業建設史中的一段時代傳奇。

在陜西,秦腔弦歌不輟,離不開一代代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也得益于法治護航。
2021年11月26日,陜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對傳統戲曲人才培養、演出市場規范、院團改革發展等作出系統規定。陜西成為全國第一個省級層面制定戲曲類地方性法規的省份。
“該條例從人才培養、資金扶持、展演推廣等方面為秦腔量身定制保障措施,為深受三秦人民喜愛的秦腔藝術注入法治動力,讓其在新時代唱得更響、傳得更遠。”9月28日,陜西省司法廳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如今,依托條例支持,陜西秦腔劇院年均演出超300場,年輕觀眾占比升至40%,古老藝術正煥發勃勃生機。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化資源。近年來,陜西省司法廳緊扣“法治護航文化發展”主線,深入推動文化領域立法工作,以法規條文傳承千年文脈,以法治力量守護歷史遺存、紅色基因與民俗瑰寶,為新時代文化強省建設筑牢堅實法治根基。
陜西省司法廳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立法作為重中之重,以法治力量為珍貴遺存筑起堅固屏障。
“我們深度參與《陜西省黃帝陵保護條例》制定工作,在立法過程中,聯合文物、林業等部門反復論證,累計征集專家學者、群眾代表意見200余條,確保法規既具法律剛性,又有人文溫度。”陜西省司法廳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陜西省黃帝陵保護條例》已于今年4月正式施行,以“守護中華文明根脈”為核心,詳細劃定保護范圍、明確責任主體,將“祭陵、護陵、傳陵”的文化傳統上升為剛性法律規范,為“橋山柏常青,文脈永流傳”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此外,陜西省司法廳推動出臺《陜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構建從遺址保護、考古研究到展示利用的全鏈條法治框架;推動修訂《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將西安城墻、韓城古城、黨家村等歷史地標納入系統性保護范疇,讓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既留得住“鄉愁”,又煥發“新生”。
不久前,陜西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意見》。《意見》提出,推進革命文物系統性保護,積極探索富有陜西特色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路徑。

作為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延安現有445處革命舊址。這些鐫刻著光榮歲月、閃耀著信仰光芒的革命舊址,如今已成為受法治力量守護的紅色坐標。
2001年,《延安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公布實施。這是全國范圍內第一次對革命文物專門立法。2020年5月1日,該條例經修訂后更名為《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并正式施行。
“我們推動修訂《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進一步強化‘整體性保護’理念,將舊址本體與周邊村落風貌、黃土高原生態環境進行統一規劃,讓楊家嶺、棗園等承載革命記憶的場所始終保持歷史原貌。”陜西省司法廳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條例還專門增設“社會參與”條款,鼓勵志愿者參與舊址維護,使紅色文化守護成為全民行動。
2023年1月,《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正式施行,成為陜西紅色文化保護領域又一部里程碑式的法規。該條例不僅明確了延安寶塔山等革命文物的保護標準,還創新提出“活化利用”路徑,規定“鼓勵運用VR/AR技術還原革命場景”“支持學校將革命舊址作為研學基地”。依托條例支持,延安革命紀念館推出“數字窯洞”展項,已吸引超過10萬名青少年“云參觀”,紅色故事正以更鮮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以立法明方向,以法治續文脈。眼下,站在文化強省建設的新起點,陜西省司法廳負責人表示,省司法廳將繼續恪守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開門立法的原則,堅持在文化立法領域不懈探索,以文化法治供給賦能文化傳承創新,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