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物業關乎大民生。物業服務涉及千家萬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解決物業糾紛既要解“法結”,又要解“心結”。
各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主動作為,有效整合各類解紛資源,找準物業糾紛類型、成因、特征,精準發力實現“事心雙解”,同時兼顧合理解決群眾訴求和物業單位生存發展,更好地保障群眾安居樂業。
解地下室積水糾紛
【案情經過】今年6月24日,家住北京市西城區月壇街道汽北小區某單元樓一層的某居民在入住裝修時,發現該樓地下室積水嚴重。該樓始建于1954年,屬老舊房屋,地下室為原人防設施,一樓部分管線需穿地下室而過,積水引發居民強烈擔憂。
該居民第一時間聯系小區物業單位,物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地下室為廢棄人防設施、積水未達水泵運轉深度”為由未進行處理。隔周該居民再次反映這一情況,物業單位仍堅持以此前緣由進行推脫。該居民隨即向汽北社區綜治中心提交訴求,綜治中心迅速介入調解。
【主要做法】綜治中心帶著該居民訴求與物業單位進行對接核實,得知物業單位已修復滲水漏點,但因剩余積水水位未達機器排水的最低高度,且地下室雜物極多需專業采水泵排放,加之物業單位人力不足,計劃待積水自行陰干。物業單位明確積水不影響房屋結構,居民可正常裝修。
為盡快打消居民顧慮、化解矛盾,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咨詢專業人員后,制定“人工鏟水與機器排水結合”方案。經協商,物業單位派出兩名專業人員攜設備,聯合綜治中心4名工作人員開展積水清理工作,將200平方米地下室積水全部清理完畢。
綜治中心及時向該居民反饋清理結果,并針對其新住戶身份,詳解小區老舊房屋特點、產權單位性質及物業單位因歷史原因存在的局限,承諾社區可協助解決后續困難。物業單位也補充說明施工細節,彌補了此前在溝通上存在的短板。居民了解情況后,對處理結果表示理解與滿意。
【工作心得】汽北社區綜治主任孟煒:此次調解中,綜治中心發揮了“橋梁”作用,既向居民解讀物業工作流程,幫助其理解物業單位的工作;又督促物業單位工作提速,在人員上提供支持,加速解決問題。一番努力之下,增強了雙方互信,拉近了居民與物業單位、社區居委會間的距離,為社區治理筑牢了基礎。
破充電樁配備難題
【案情經過】2024年5月15日早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長江路街道營北社區網格員小秦依照慣例在網格內進行走訪巡查,走到某小區時發現有群眾聚集在售樓處。業主老張情緒激動:“賣房時說配套設施齊全,結果連充電樁都不裝就交房。”
小秦進一步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該小區于月初新交付,業主滿心歡喜入住后,卻發現缺少充電棚、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開發商“再等等”“過幾天”的敷衍態度,更是給群眾的怒火添了把柴。著手安撫群眾情緒之余,小秦立刻將此事上報。當日9時,該事件在長江路街道綜治中心得到響應。
【主要做法】為避免事件演變升級,綜治中心負責人火速帶領小區辦工作人員、社區干部、“老管家”調解員、電力公司網格員趕到現場。綜治中心坐鎮,幾方代表圍坐會商。交談間,群眾表達了充電需求,開發商給出了復雜的施工程序,雙方各執一詞。
摸到僵持的癥結,綜治中心統籌調度的“指揮棒”有了方向:小區辦工作人員上報區住建局加速推進流程,電力公司網格員協調供電公司安排線路,開發商聯系消防部門做好驗收,社區干部逐戶登記需求,“老管家”調解員做好群眾情緒安撫。在法律專家的見證下,業主與開發商達成共識,確定了解決方案:排查安全隱患,合理選定場地,業主表決同意,開展施工監督。
經過一周努力,5個嶄新的充電棚成功落地,200余個充電口投入使用。在多方力量的協同配合下,事件得到有效解決。
【工作心得】長江路街道政法委員莊梅:將矛盾發現于微末、處置于初發,綜治中心創新打造“長江前哨”工作品牌,依托“中心—條線—村居—網格”的矛盾調處對接機制,以多方聯動打破矛盾僵局,以多元共治巧解治理難題,探索出一條“中心、村居、專業性組織”三級調解主體高效互動的好路子。
促物業費順利收取
【案情經過】一面印有“高效調解化糾紛 司法為民辦實事”14個大字的錦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萬秀區綜治中心格外引人注目。今年7月4日,梧州市某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緊緊握住調解員吳鳳華的手,語氣懇切:“感謝您不僅幫我們追回拖欠的物業費,還讓公司明白,物業服務要先聽租戶的心聲。”
時間回溯至5月下旬,一場因委托經營合同引發的矛盾正在升溫。某商業管理公司因部分商戶拒交物業費,采取了停電措施,試圖逼迫商戶履約,卻讓原本就存在的矛盾迅速激化,12戶商戶集體抵制,雙方劍拔弩張。
【主要做法】涉及商戶多、利益關系復雜,必須快速介入,防止矛盾蔓延。萬秀區綜治中心從由退休法官、執業律師、心理咨詢師等組成的調解專家庫中,抽調經驗豐富的退休法官吳鳳華牽頭組成調解團隊。調解現場,吳鳳華團隊創新采用“面對面溝通+背對背疏導”的雙軌模式。面對商業管理公司,調解員直指核心:“擅自停電不僅違反民法典相關規定,更是將矛盾推向對立面的非理性行為。”轉向商戶時,調解員則耐心釋法:“對物業服務不滿或費用有異議,可通過協商、投訴等合法途徑解決,拒交物業費并非良策,反而可能因違約承擔額外責任。”
法理之外,更有溫度。調解團隊深入了解商戶訴求,組織雙方針對具體問題逐項協商,最終促成商業管理公司作出承諾:組織人員完成空調系統檢修,同時建立每月商戶溝通會制度等。最后,商戶們當場交納了14萬余元物業費,矛盾得以順利解決。
【工作心得】萬秀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廖敬生:這起糾紛的圓滿解決,與萬秀區“調解隊”的助力賦能息息相關。這支由專業人士組成的隊伍,憑借“法理講透、情理講通、利益講清”的三維調解法,成為萬秀區綜治中心矛盾化解領域的“金字招牌”。三維調解法不僅有效化解個案,還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和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