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么快就解開了心結,以后鄰里相處也更舒心了!”前段時間,在肇慶市德慶縣悅城鎮綜治中心,村民梁女士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此前,她與叔嫂因舊房修繕的圍墻界線問題爭執多日,幾番溝通無果后,兩人只好向鎮綜治中心求助。

織篢鎮綜治中心
接到訴求后,中心當即啟動“吹哨報到”機制,迅速召集鎮規劃辦、農業農村辦等多部門工作人員趕赴現場勘查核實。次日,又邀請當地“龍母文化調解隊”介入,調解員們巧用鄉情紐帶、詳解法理依據,耐心疏導雙方情緒,最終促成兩人握手言和。
這起糾紛從受理到化解僅用兩天,正是廣東“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實踐成效的生動縮影。基層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民生糾紛雖小,卻直接關乎群眾幸福感。
近年來,廣東持續發力基層治理創新,推動122個縣(市、區)綜治中心全部掛牌成立,率先實現有牌子、有場所、有力量、有機制、有效果“五有”目標,推動全省1612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實現全覆蓋建設、實體化運作、規范化運行,讓群眾遇事“有處找說法、有人來幫忙”。
除了打造綜治中心“主陣地”,廣東還聚合“6”方資源為基層治理注入專業力量。廣東立足政法職能,推動縣級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訪局等部門100%入駐綜治中心,并通過“常駐、輪駐、隨駐”機制,讓基層政法力量不斷下沉一線。
走進陽江市陽西縣織篢鎮綜治中心,大屏上滾動播放綜治中心運行宣傳短片和典型案例。“以前群眾辦事可能要跑五六個部門,現在在這里‘一站式’就能解決。”據中心負責人介紹,在這里,法官線上訴前調解、檢察院“蕾蕾工作室”未成年人保護、民警治安調解等服務已實現“一門受理、聯動處置”。
專業力量筑牢平安防線,“N”種社會力量的參與則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接地氣。在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金町村,碧海銀灘邊的嶄新住宅樓鱗次櫛比。然而,在2014年首期800多畝土地征收時,曾因村民抵觸情緒大,施工一度受阻。關鍵時刻,街村干部邀請村中威望頗高的“老舅公”們出面,挨家挨戶講政策、算收益、釋法理,成功打消了村民抵觸情緒、思想顧慮。

金町村“夕陽紅·老舅公”調解隊
現在,金町村組建了由12名退休干部、老黨員和熱心鄉賢組成的“夕陽紅·老舅公”調解隊,近3年來扎根田間地頭化解糾紛178宗,成為村里平安和諧的“守護者”。
近年來,廣東不斷激活“N種力量”,形成群防群治生動局面。落實“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壓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等行業部門主管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優勢和“兩代表一委員”、法律顧問、鄉賢“五老”獨特作用,強化專群結合。
如今,廣東涌現出廣州“最小應急單元”、深圳“十萬義警”、潮州“茶文化六步調解法”、湛江“平安夜訪”、茂名“平安大走訪”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廣東特色品牌,讓民生“千千結”在多元共治中一一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