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氈房與村鎮錯落分布,廣闊的地域給司法服務帶來不小挑戰;而在司法實踐中,千里追執的奔波、跨域調解的繁瑣,更是對人民法院工作的直接考驗。面對這些情況,興海縣人民法院牢牢緊扣“止爭”這一核心要求,將“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的司法理念深度融入每一起案件的全過程。通過推出跨域協作、延時服務、高效執行等一系列有溫度、有力度的司法舉措,讓公平正義不再受地域與時間阻隔,真正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可感受的實在成果。

跨域解紛:千里奔波暖民心
興海縣人民法院干警始終以“小案件”傳遞“大情懷”,多次跨省域化解矛盾糾紛——為妥善處理一起家事糾紛,干警遠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耐心傾聽當事人訴求,用民族語言解讀法律法規,化解家庭隔閡;為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驅車千余公里前往四川省崇州市,集中辦理二十余起涉農民工欠薪案件,逐人核對工資明細,督促用工方承諾付款時限;為化解一起標的140余萬元的民間借貸糾紛,干警跨越山東、河南多省與雙方當事人溝通,梳理資金往來證據,搭建協商平臺。
面對異地當事人溝通不暢、被執行人刻意“失聯”等難題,干警們主動打破地域壁壘,積極協同當地公安、村委會等基層力量,深入社區、村落多方走訪排查,逐戶核實當事人信息,在千里之外為矛盾化解搭建起堅實橋梁。在涉農民工案件辦理中,干警連續三天組織多輪協調,從法律規定到情理溝通,最終促使雙方當場簽署調解協議,讓務工人員順利拿到工錢;在民間借貸糾紛調處中,法官以“法理情”相結合的方式,既明確法律責任,又考慮當事人實際困難,幫助雙方達成還款共識,讓當事人在節省訴訟成本的同時,深切感受到司法的高效與暖心。

便民司法:全天候服務不打烊
興海縣地域遼闊,部分群眾居住分散,加之日常忙于放牧、務農,常常面臨工作時間“沒空辦”、休息時間“沒處辦”的司法服務難題。為破解這一困境,興海縣人民法院河卡法庭結合轄區群眾實際需求,創新推出“夜間法庭”“午間法庭”“傍晚法庭”等全天候服務模式,把法庭“搬”到群眾方便的時間里。
“周末不打烊,午間不休息,傍晚不下班,夜間仍在崗”成為河卡法庭的工作常態。干警們主動調整工作時間,午間留在法庭接待辦事群眾,傍晚深入村落開展調解,夜間通過線上平臺為群眾解答法律疑問。今年以來,河卡法庭將司法服務延伸至“八小時之外”,成功調解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矛盾等數起案件。有牧民群眾為處理草場糾紛,只能在傍晚放牧歸來后前往法庭,干警們特意等候至深夜,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有上班族利用周末時間到法庭辦理文書送達事宜,無需請假就能順利完成手續。法庭用“不跑空、不耽誤”的承諾,贏得群眾一致贊譽,讓“如我在訴”的辦案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嚴審快執:守護正義不遲到
在審判工作中,興海縣人民法院充分發揮院庭長帶頭辦案的“頭雁效應”,將優質司法資源集中到案件審理一線,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提升案件審理質效。在審理被告人旦某某盜竊案時,院長擔任審判長,興海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出庭支持公訴,“兩長”同庭履職,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開展庭審,從法庭調查、舉證質證到法庭辯論,每一個環節都嚴謹規范。同時,人民法院邀請20余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群眾現場觀摩庭審,讓司法過程更加公開透明。
庭審結束后,審判長現場開展“法治課堂”。結合案件細節拆解盜竊罪的法律構成要件,向在場群眾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相關規定,同時針對牧區盜竊案件特點,傳授牲畜看管、財物保管等防盜要點,用真實案例敲響法治警鐘,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執行環節更顯司法擔當,是守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干警們始終秉持“終本不清倉、執行不打烊”的工作理念,無論路途遙遠、環境惡劣,都全力推進案件執行。為查找被執行人線索,他們跨越千里奔赴山東、河南等地,頂著炎炎烈日在沒有電梯的老式居民樓內逐層排查,挨家挨戶詢問信息;為追回涉案款項,他們遠赴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那曲市,克服高海拔帶來的高原反應,以及語言溝通障礙,積極借力當地村黨支部書記開展調解,聯動當地派出所蹲守布控。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干警們在9天內成功辦結3起首次執行“硬骨頭”案件,為申請人挽回經濟損失。從跨省追執到高原攻堅,干警們用腳步丈量責任,用汗水詮釋“執行永遠在路上”,讓每一份生效判決都落地有聲,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如今,興海縣人民法院正通過官方平臺開設的“定分止爭”“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專欄,持續推廣跨域解紛、延時服務等經驗,不斷深化“楓橋經驗”的本地化實踐。從主動化解矛盾糾紛,到優化便民服務舉措,從精準高效審理案件,到全力以赴推進執行,興海縣人民法院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司法為民的初心使命,為建設法治興海、守護群眾合法權益注入堅實的司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