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氣不減。在“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張家鎮榕津村,千年古榕以濃密枝葉撐起一片清涼。正午時分,斑駁的陽光透過榕葉縫隙灑在地面,村民圍坐在樹下談笑風生。古榕旁長廊入口,“榕樹容人容天下,尊法尊理尊正義”的楹聯分外醒目,與樹下的歡聲笑語交織成歌,勾勒出和諧融洽、歲月靜好的鄉村圖景。
這棵有著“華夏第一榕”美譽的古榕,是榕津村的精神圖騰。它既是納涼的好去處,更是“鄰里說事”的好地方——家長里短的小磕碰、雞毛蒜皮的小疙瘩,在這里敞開心扉溝通就能解決。樹皮上深淺不一的紋路,記錄著一個個鄰里故事:張家媳婦與婆婆的分歧,李家與黃家的地界之爭……都曾在樹下煙消云散。遇到難解難分的糾紛,村輔警和網格員掏出手機輕觸屏幕,信息便如涓滴匯入溪流,轉瞬到達鎮綜治中心數據庫,讓“智慧大腦”有了化解矛盾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張家鎮綜治中心的智能化指揮調度平臺,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護者。巨大的電子屏上,閃爍的光點標注著矛盾糾紛的發生地與當事人,彩色進度條實時更新調解進展。“我們對婚戀、債務、鄰里糾紛等5類重點領域建立‘滾動排查—集中化解—聯動回訪’閉環機制,通過網上派單把矛盾糾紛派發給法律專家、法治宣傳、思想教育、政策咨詢等4個專業調解團隊,跟進服務形成辦事閉環。”鎮人大主席許鵬介紹。今年以來,該中心已化解矛盾積案5起,調處各類矛盾43起,其中調解成功36起,有效穩控7起。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綜治觸角就延伸到哪里。”平樂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鎮的話擲地有聲。“平安快樂”是大眾最普遍、最樸實的愿望,也是平樂縣政法機關最努力、最持久的追求。該縣順應新時代發展變化,借助信息技術與數據力量,及時發現并妥善化解問題,讓群眾擁有平安環境和快樂心境。
群眾匯數據,數據惠群眾。在平樂縣,數據流成了服務群眾的“暖心河”,縣鄉兩級綜治中心成為信息數據的樞紐,及時收集和處理信息,并依托派出所巡防力量、網格員、村(社區)治安隊伍、平安志愿者為主體構建起“1+N”聯勤聯動機制,遇有緊急情況,快速指令就近力量第一時間到場處置。
今年5月,張家鎮香花村委青龍山村有群眾因土地糾紛情緒激動,眼看就要大打出手。綜治中心立即派出調解員趕往處置,在安撫情緒后,梳理爭議土地的歷史淵源,提出“保留作物、擱置爭議、明年鏟除”的調解意見,當天促成雙方達成協議,成功避免事態升級。
細微的“小磕碰”里藏著民生大文章,若不及時化解,可能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大隱患”。今年以來,全縣公安機關借助數據賦能提升工作質效,累計化解矛盾糾紛240多起。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前端排查網格化、中端調解多元化、末端跟蹤長效化”的工作體系和“1+5+N”多元調解機制的生動實踐。全縣147名村輔警與網格員聯動巡查,建立動態管理臺賬,及時匯總分析數據,對隱患及早介入,成為活躍在村屯的“平安管家”。4月11日,平樂鎮水源村因持續干旱引發叔侄用水糾紛,雙方僵持不下。附城派出所迅速啟動多元調解機制,民警從法理角度闡明用水權益,農技專家提供科學灌溉建議,村中長者以親情進行勸導,促使雙方達成“分時段輪流用水”協議。
平樂縣人民法院為司法公正插上“數字翅膀”,通過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數字法院建設,讓司法服務更高效、更貼心。該院實行審判執行全流程無紙化辦案,以智能系統優化案件流轉,借助線上平臺打破時空限制。今年4月受理的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原告通過在線服務小程序10分鐘就完成網上立案,法院1天內審核受理,隨后借助云上法庭實現遠程庭審,雙方在家中完成舉證、質證,最終以電子送達調解書結案。全流程僅用3天。在工業集中區設立巡回法庭,依托數字化辦案系統實現涉園區企業案件快速立案、審理與執行。同時,推行“先行調解”線上平臺,方便企業隨時參與調解,還能邀請專家遠程協助,提升調解專業性與便捷性。今年以來,該院通過先行調解方式成功化解涉企糾紛418件,科技為涉企糾紛化解裝上“加速器”,有效優化了轄區營商環境。
數據的長河奔涌不息,治理的探索永無止境。每次來到平樂,駐足仰望縣委大院上“平安快樂”這四個紅色大字,它們在陽光下依然熠熠生輝,醒目而暖心!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