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違法時,對方突然說‘你領導是我朋友’,怎么回應?”“規范執法卻被掐頭去尾發上網,只剩你‘態度冷硬’的畫面,該如何面對?”8月15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公安機關派出所長輪訓班上,全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訓練基地心理學教官應紅杰拋出幾個尖銳的實戰問題,瞬間抓住全場注意力。他不講空理論,而是以一線真實情境切入,開啟執法語言藝術課程。
臺上,他眉眼含笑,執鞭剖析案例,持快板即興演繹,妙語頻出,贏得滿堂掌聲與笑聲;臺下,他被同事貼上“安全藝術家”“拆彈專家”“警營活雷鋒”等標簽。從22年的軍旅生涯,到14年的警營光陰,應紅杰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7次。橄欖綠換藏青藍,崗位雖變,為民初心始終滾燙。
用“心”授課的“安全藝術家”
“教條式講解沒意思,不如我們玩個游戲。你們信不信,我一分鐘就能讓你們‘上當受騙’?”2024年8月22日,在某銀行的反詐宣講現場,應紅杰微笑著設下“話術圈套”。
他借助心理學中的“慣性思維”,果然在一分鐘內讓全場觀眾大呼“被騙了”。“騙子可是把心理學當‘必修課’的啊!”他順勢切入主題,用接地氣的本地案例和幽默表達,把反詐知識牢牢烙在大家心里。
這樣的課堂,正是應紅杰的日常。他拒絕填鴨式教學,把部隊文工團的表演特長融入警務教學,獨創出“沉浸式、互動式、演藝式、情景式”教學法,把枯燥的理論變成了學員們“聽得懂、記得牢、用得上”的實戰工具。
“小小竹板聲聲響,人人都來反詐騙!”去年“六一”兒童節,在糧道街中學的舞臺上,應紅杰眉飛色舞、手持快板,一段自編自演的《人人都來反詐騙》清脆押韻、風趣生動,用身邊事講警示案例,引來師生們陣陣笑聲和掌聲。最后,他把反詐要領濃縮成一句朗朗上口的八字童謠——“給錢不要,要錢不給”,深深印在孩子們心里。
作為武漢少年警隊的核心輔導員,他成功推動萬余名中小學生成為校園安全的“種子”。從特警裝備展、禁毒模型講解,到防溺水情景劇……他打造的“視聽說演”四維課堂,將法治的種子溫柔而有力地播撒進無數童心。他所講授的防范電詐課程,單次線上點擊量超過百萬,已成為武漢公安一張閃亮的宣傳名片。
10余年來,他的足跡從警營延伸至機關、社區、學校、企業,授課送教近千場。業余時間,他筆耕不輟,撰寫了《犯罪嫌疑人常見謊言的識別》等10余篇論文,多次發表在核心期刊。他總說:“教育不是喊口號,要像春雨一樣,慢慢滲進心里才行。”
用“情”溝通的“拆彈專家”
“學心理學不是為了紙上談兵,要能在實戰中發揮關鍵作用。”應紅杰始終將這一理念深植于教學中。而他精湛的心理學技能,也一次次在危急關頭精準施策、化險為夷。
2024年6月的一個深夜,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一名男子因情感糾紛挾持前妻男友,情緒崩潰、揚言報復。應紅杰接到求助后第一時間介入。“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別鉆牛角尖,千萬別做傻事!”他連續發出二十余條短信,字字懇切、句句暖心。近兩個小時的耐心勸解,終于換來對方一句:“應老師,我不會傷害他。”
隨后,他通過電話長談,一點點卸下對方的心理包袱,引導其說出了藏身地點,協助民警安全解救人質。這場可能發生的惡性案件,最終得以化解。
2020年,應紅杰開通了一條公益“心理咨詢熱線”,至今已服務群眾近2000人次,并成功勸返7名逃犯投案自首。
2023年,他回河南老家探親時,聽親戚說同村青年王大山(化名)在國外“半年能賺40萬”,憑著多年的職業敏感,他立刻察覺不對,哪有這么輕松的“好工作”?
接下來的4個月里,他每天以“紅杰叔”的身份給王大山打越洋電話,不指責、不施壓,就聊些家長里短,最后才慢慢勸:“孩子,外面的‘捷徑’多半是坑,早點回頭,走正道心里才踏實。”最終,王大山徹底醒悟,主動回國自首,因有重大立功表現獲得輕判。
出獄那天,王大山沒回家,而是先直奔訓練基地,把一面寫有“警院教官指點迷津,迷途浪子重獲新生”的錦旗,雙手遞給應紅杰,紅著眼眶說:“叔,要不是你,我這輩子就完了。”
類似的故事在今年3月再度上演。退伍兵李雷(化名)曾是應紅杰的兵,因公司涉案遭網上通緝,半年逃亡生活讓他身心瀕臨崩潰。一次偶然,他看到應紅杰的報道,抱最后一線希望撥通了熟悉的號碼。
電話接通,李雷泣不成聲,應紅杰靜靜傾聽,不加打斷。此后3個月,應紅杰不僅持續為他做心理疏導,還協助聯系律師厘清法律后果。最終,李雷徹底卸下包袱,主動走進派出所投案。
用“行”立范的“警營榜樣”
“作為教官,教書育人,身教勝于言傳,做得好,才能說得響。”這是應紅杰一直恪守的信條,他也真正把這句話融入了日常。
2022年8月,一列從漢口站開出的動車即將發車。突然,一位老人大喊:“抓小偷!”正在車上的應紅杰聞聲而動,一個箭步堵住車門,看準正在逃竄的小偷,一記干凈利落的抱腿頂摔接上步鎖喉,瞬間將其制服。整個過程短短數秒,盡管手臂在搏斗中被擦傷滲血,他卻絲毫不顧,堅持按原計劃趕往宜昌完成送教任務。
生活中的應紅杰,還是個熱心腸的“活雷鋒”。家鄉遭遇洪澇災害時,他悄悄捐了11萬元支援重建;社區里的孤寡老人生活困難,他主動聯系企業,拉來物資幫老人們添置用品,逢年過節還會上門陪他們聊天;單位年輕同事有困惑,他再忙也會抽出時間談心,幫忙出主意。
如今,年過半百的他依然活躍在一線,講臺上、應急現場、公益一線,處處都有他的身影。有人問他:“這么多年連軸轉,不累嗎?”他笑得眼里閃著光:“人活著,能讓別人過得踏實一點、好一點,比什么都值。看著大家平平安安,走在正道上,我就覺得渾身是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