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加速期,各類矛盾糾紛在征地拆遷、鄰里關系、經濟合同、婚姻家庭等領域集中顯現。群眾對法律認知存在差異,往往因小事引發糾紛,而部分糾紛涉及多方利益,呈現復雜化、群體化特征,對基層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這一挑戰,湖北荊州法院積極探索創新,主動融入綜治中心建設,通過打破信息壁壘、建立協作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在前端得到實質性化解,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29名農民工討薪難松滋法院+綜治中心三天高效化解
“我們家里等著工資急用呢,好幾個月沒發工資了,家里的生活還要維持,我們這就得了一張欠條可怎么辦才好”,王某急切地跟法官說,同來的幾名工人代表也紛紛訴苦。
2022年7月起,王某等29名農民工先后在松滋市某制衣廠務工。后因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問題,累計拖欠工人工資達數十萬元。工人們多次追討無果后,選派代表來到法院駐綜治中心窗口求助。
駐點工作人員在了解情況后意識到,這起糾紛涉及人數眾多,事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如果走訴訟程序,不僅耗時較長,還會增加工人的維權成本。于是主動引導工人們通過綜治中心的多元調解機制來解決糾紛。“綜治中心整合了司法、行政、人民調解等多部門力量,能夠更快、更專業地處理你們的糾紛,而且全程免費。”工作人員耐心解釋道。
在征得工人們同意后,綜治中心迅速啟動聯動機制。由市總工會勞動爭議糾紛調解組織指派經驗豐富的調解員開展調解,法官全程提供指導。經過多輪磋商,勞資雙方就工資支付金額、支付方式和期限等核心問題達成一致,并簽署了調解協議。協議明確規定了廠方分期支付工資的具體計劃和違約責任。隨后,各方立即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這起涉及29名工人的群體性糾紛在短短三天內就得到圓滿解決。
工人們激動地表示:“本以為要打一場費時費力的官司,沒想到法院把我們引導到綜治中心,這么快就幫我們解決了問題,還有法官全程把關,我們心里特別踏實!”
工傷致殘賠償糾紛洪湖法院+綜治中心暖心解困
沈某受雇于某建筑勞務公司,在工地施工時不慎從高處墜落,導致截癱。沈某妻子身患癌癥,沈某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受傷后使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多次向涉事企業和相關部門反映無果后,沈某家屬來到綜治中心求助。洪湖法院駐點工作人員受理后,立即啟動“法院+工會”工作機制,聯合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開啟“一站式”調解程序。
調解員一方面深入走訪了解沈某家庭的實際困難,另一方面認真傾聽用工方的顧慮和難處。在法官的指導下,調解員幫助雙方梳理法律關系、明確事故責任,逐步縮小分歧。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從糾紛受理到達成協議、出具法律文書,全程用時不到一周,既讓企業打消了顧慮,也讓傷者及時獲得賠償,緩解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參與調解的工作人員表示:“對于涉及多個單位的糾紛,當事人往往需要多方奔走,效果卻有限。而在綜治中心,法院駐點人員可以幫助當事人一次性對接所有相關單位,最后通過法律文書保障權益,使糾紛處理更加高效順暢。”
多年鄰里糾紛監利法院+綜治中心巧拆“心墻”
李某與陳某是多年的老鄰居,共用一條小巷。李某為了自家方便,在巷內筑起一道墻,引發陳某強烈不滿。相關部門雖及時拆除了違章建筑,但陳某隨后自己也筑起一道墻,使矛盾進一步激化。雙方從爭吵發展到動手,盡管公安機關對動手人員進行了處罰,但矛盾的根源始終未得到解決。
綜治中心接到案件后,監利法院駐點工作人員迅速響應,聯合城建部門進行現場勘查,明確各自邊界。隨后組織派出所、城建所等部門召開協調會,邀請雙方共同參加。法官在勘察結果和專業意見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地釋法說理,幫助雙方認識到自身的過錯。最終,這對老鄰居互相賠禮道歉,承諾不再制造事端,重拾往日鄰里情誼。
“現在終于弄明白地界范圍了,以后不會再為這堵墻鬧糾紛了。其實我們早年關系挺好的。”李某感慨地說。陳某也表示:“本以為兩家就此結仇,沒想到還能和好如初。”
這起糾紛的化解,體現了綜治中心“只進一扇門,解紛萬家事”的工作理念。通過有效整合治理資源,法院能夠更快響應群眾需求,讓各類矛盾糾紛找到合適的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