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案數同比增長58.7%,上訴率同比下降6.1%——這一組令人驚喜的數字,背后是湖北天門法院仙北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的生動實踐。位于天門工業園核心地帶的仙北法庭,以其獨特的“三劑良方”,助力基層治理,服務支點建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司法為民答卷。
善意司法:政企共贏,書寫解紛新篇章
天門沉湖濕地,這片曾經見證軍民同心墾荒的土地,在移交地方后,由天門工業園沉湖生態農業示范區管理局接管,承擔起生態保護與農業開發的雙重使命。
2016年,沉湖管理局與某農業公司簽署了為期24年的土地租賃合同,將904畝耕地交付企業經營。前五年合作順利,然而自2021年起,受市場環境影響,企業陷入經營困境,開始拖欠租金。面對國有資產可能流失的風險,沉湖管理局最終選擇向法院提起訴訟。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仙北法庭庭長唐文深知此案關系重大:簡單判決或許能夠結案,但可能導致企業破產、職工失業、土地閑置的多輸局面。為此,法庭沒有就案辦案,而是主動“向前一步”,搭建溝通平臺,組織多輪調解。
在法庭的耐心協調下,雙方最終達成和解:沉湖管理局給予企業合理的寬限期和靈活的政策扶持,幫助企業恢復生產;企業則承諾分期償還120余萬元租金。這一調解結果既維護了國有資產權益,又為企業贏得喘息之機,實現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創新機制:司法建議,激活企業自治內生動力
八月的水產養殖旺季,天門工業園飼料企業園區內車水馬龍,一派繁忙景象。作為全市飼料生產企業的集聚區,這里的產品遠銷省內外多個地區。
然而,在這繁榮背后卻隱藏著法律風險。仙北法庭在審理園區某飼料公司多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時發現,該企業與養殖戶普遍采用“賒銷”模式,存在擔保形同虛設、合同簽署混亂、內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為從源頭化解糾紛,法庭沒有滿足于個案的審結,而是深入剖析癥結,向企業發出《司法建議書》,從規范簽約流程、強化資信管理、嚴審擔保資質、嚴禁業務員擔保、優化擔保合同設計五個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這份司法建議得到了企業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企業負責人反饋:“啟用新版合同和嚴格篩查后,公司無效擔保顯著減少,具備實質擔保能力的客戶比例明顯提升,我們對貨款回收更有信心了!”通過司法建議這一創新機制,仙北法庭成功引導企業構建起規范、風險可控的內部治理體系,實現了從“化解矛盾”到“預防矛盾”的深刻轉變。
溫情司法:修復親情,守護萬家燈火
“葉庭長,多虧了你們,我家的老大難才能解開!”今年六月,一起積怨多年的贍養糾紛在仙北法庭法官葉四華的溫情調解下得以圓滿解決。
82歲的劉奶奶育有三女一子,老伴去世后因中風需要長期照料。然而子女們因贍養問題爭執不休,經多次調解未果,最終訴至法院。承辦法官葉四華沒有簡單開庭下判,而是帶領書記員驅車數百公里,挨家挨戶走訪子女,傾聽他們的實際困難,喚醒母子親情。
經過不懈努力,子女們從最初的爭執不休到沉默反省,最終達成共識:不僅同意每月支付450元贍養費,還主動承擔起輪流照料母親的責任。一紙判決或許能夠劃分贍養義務,但卻無法修復親情裂痕。仙北法庭始終秉持“小案不小辦”的理念,以“如我在訴”的意識,在情、理、法的交融中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守護萬家燈火。
從政企共贏到企業自治,再到親情修復,仙北法庭用三個生動案例詮釋了“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的深刻內涵。向前一步的調解藝術、精準發力的司法建議、如我在訴的為民情懷——這三劑“良方”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仙北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