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音繞草原,旋翼機巡守黃河,護企普法進車間,商圈哨聲聚民心……近期,由公安部新聞宣傳局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今日說法》欄目、央視頻推出的“陽光下的守護——走近一線公安民警”新媒體系列活動走進內蒙古呼和浩特,以沉浸式探訪展現基層公安在生態保護、科技執法、護企惠民、警民共治中的實踐成效。此次直播在央視頻、全國公安官方微信視頻號及省市級媒體等平臺同步推送,觀看量達92萬,全網點贊人數超過122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通過鏡頭直觀感受北疆公安的擔當作為,引發廣泛關注。
草原織“網”立體防控守住生態底色
初秋的敕勒川草原,綠意漫過腳踝,記者跟隨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民警沿巡邏道前行—這是民警每日巡邏的常規路線,20余平方公里的草原核心區與旅游線路,全靠這樣的巡防覆蓋。
在草原上,民警蹲下身撥開冰草,土層下隱約可見碎石粒:“十幾年前這里是采石場,如今能成為國家級草原自然公園,‘巡防+聯動+救援’的機制是關鍵。”記者看著民警手中的記錄儀畫面,今年6月“百日行動”清晰可見:民警聯合城管、林草部門工作人員,對23處私自拉馬攬客的違規點位逐一規范,一名曾因散放馬匹拒不聽勸的牧民,在民警幫其聯系養殖合作社后,如今成了草原生態的義務宣傳員。
“敕勒川區域大,地形有草原有山地,游客多,天氣變化也快,突發情況不少。我們牽頭建立了“聯動應急救援機制”,和藍天救援、消防、村委會治保、義警、護林員等力量緊密配合。尋找迷路游客是常事,特別是天黑或者雨雪天氣,有些游客低估了草原的廣闊和氣候的多變。之前有位江蘇女孩來草原露營,凌晨迷路凍得發抖,還差點因為生火取暖燒了帳篷。我們接到報警后連夜救援,把她安頓回酒店休息。”兩年來,我們執行了大小救援任務30余次,救助受困群眾60余人次、車輛20余臺。進入雨季,抗洪搶險也是嚴峻考驗,像今年七月末的強降雨,敕勒川草原以及周圍村子部分道路被洪水淹沒,局地發生山洪、內澇等災害,我們全員上崗,疏散群眾2000余人,車輛200余臺,用警車救助轉移受困群眾130余人次,就是要確保每個人的安全。”民警向記者介紹道。
云端筑“哨”科技賦能提升執法效能
清水河縣黃河“幾字灣”畔,銀灰色的羅德普藍DS-115警用旋翼機緩緩升空,螺旋槳卷起的風掠過河面,地面指揮車的屏幕上,30倍光學變焦鏡頭瞬間鎖定河道對岸的防護林——這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環食藥偵支隊的日常巡查現場,也是科技賦能執法的生動縮影。
“最高時速185公里、續航4.5小時,紅外熱像儀夜間也能鎖定非法傾倒點。”民警向記者展示設備艙,光電吊艙、圖傳系統等裝置一應俱全。指揮車臺賬里,2025年4月的團伙傾倒廢水案卷宗格外醒目:群眾舉報河邊有刺鼻氣味后,民警先比對地籍檔案圈定可疑區域,再派旋翼機航拍,3處隱蔽排污口、嫌疑人夜間傾倒的畫面被完整記錄,12名嫌疑人10天內全部落網,3人被依法批捕。
“以前查盜伐林木案,民警得拿著圖紙在山里走15公里,現在旋翼機飛2小時就能摸清情況。”民警指著2023年的另一份卷宗說,當年林草部門反映某區域防護林有缺失,旋翼機通過樹冠覆蓋斷層測算出12畝盜伐面積,還拍到運輸車輛軌跡,5名涉案人員很快被判刑。清水河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坦言,與公安建立“線索雙向移交、聯合執法”機制以來,已協同辦理環資案件17起,黃河沿岸非法采砂、毀林開墾行為同比下降40%,“警政聯動讓生態保護的網越織越密。”
車間送“策”16字口訣護航企業發展
在呼和浩特某乳業企業駐企服務站,民警翻開厚厚的工作手冊,“預防為先、精準打擊、聯動協同、長效護航”16個紅字格外醒目——這是公安部門為企業量身打造的知識產權保護口訣,手冊里的雪糕包裝仿冒案卷宗,詳細記錄著2024年的一起跨省案件:企業發現外省廠商未經授權仿制包裝后,民警48小時內赴河南、山東取證,查獲仿冒包裝3萬余個,6名嫌疑人被移送起訴,同時還幫企業搭建“保密等級”體系,制定12項防護措施。
服務站辦事大廳內,幾名員工正在辦理居住證續簽,“以前跑派出所至少兩趟,現在下樓就能辦。”一名員工說。據統計,駐企服務站升級至2.0版本后,集成戶籍、出入境等業務,已為企業及員工辦理事項210余件,提供法律咨詢380余次。記者在企業兒童專區看到,民警扮演的“陌生人”手持玩具試探,孩子們齊聲拒絕并向工作人員求助;多功能廳里,“刷單都是坑,退款別點鏈”的反詐歌曲響起,民警與員工共跳手勢舞,《反詐承諾書》上的簽名密密麻麻。
商圈聚“力”哨聲聯動激活共治活力
呼和浩特海亮廣場上,一聲清脆哨音響起,10余名佩戴“青城義警”袖標的商戶迅速集結,手持滅火器、濕毛毯在指定區域待命——這是回民區公安分局中山西路派出所“吹哨行動”的演練現場,300余戶商戶被分成30個互助小組,每十戶設一個哨點,突發情況時可第一時間聯動處置。
義警王飛挽起袖子,手臂上的疤痕清晰可見:去年9月15日深夜,他巡邏時發現餐廳后廚冒煙,吹哨后周邊商戶迅速響應,5分鐘內控制火情并救出昏迷廚師,因此獲評季度“優秀義警”。民警展示的義警臺賬顯示,這支隊伍涵蓋退休教師、退役軍人、外賣小哥等,年齡最大68歲、最小22歲,今年已協助化解糾紛46起。
“楓橋經驗的核心是依靠群眾。”中山西路派出所所長介紹,派出所搭建智慧安防平臺,AI監控自動識別人流密集、占道經營等風險,同步推送給義警;“警民議事廳”每周收集訴求,今年已化解租金糾紛、消費投訴74起,商圈糾紛化解率提升30%,刑事警情下降18%。
從草原巡防到云端執法,從車間普法到商圈共治,呼和浩特公安以“陽光下的守護”活動為窗口,將機制創新、科技應用與群眾路線深度融合。正如民警在活動中所說:“守護不是口號,是每一次巡邏的腳步、每一起案件的偵破、每一張群眾的笑臉。”北疆公安的守護,讓我們看到了法治的力度,更感受到了為民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