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載風雨滄桑,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八千里山河壯闊,藏藍守護從未缺席。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走進浸潤著英雄熱血的土地。盧溝橋畔,醒獅昂首,一座石橋見證民族覺醒的第一聲槍響;門頭溝齋堂川里,鄧華支隊曾駐馬扎營,平西烽火燃遍太行深處;平谷南獨樂河畔,軍民同心守望,冀東抗戰的星火在此生生不息。
今日,使命在肩,平安為諾的紅色警營守護的不僅是轄區平安,更是一片片被英雄鮮血浸染的熱土。他們用忠誠擔當,延續著偉大抗戰精神的基因密碼:盧溝橋的“警醒”、齋堂的“堅守”、南獨樂河的“同心”,共同構成了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的立體畫卷。
派出所民警參觀魚子山抗戰紀念館
北京市公安局平谷分局南獨樂河派出所位于平谷區東北部的半山區,轄區面積111.26平方公里,共有25個行政村、1個社區,轄區人口5萬余人。
派出所轄區里有座魚子山,是著名的冀東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平谷第一支抗日游擊隊在這里創建,八路軍在冀東的軍械修理所、炸彈廠等兵工廠也建于此地。魚子山人民群眾與八路軍并肩作戰、為八路軍放哨送信、救治傷員、籌集軍糧……軍民們利用地理優勢,通過游擊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多種方式作戰,成就了“打不敗的魚子山”的美名。
而今,這里的“魚子山抗戰紀念館”成為很多群眾前往的紅色打卡地,也成為了在這里守衛群眾平安的公安民警們忠誠為民的精神源泉。
刻在心里的責任
“孫大爺,我們又發布新的反詐宣傳視頻了,您快瞅瞅。”上午八點半,南獨樂河派出所的社區民警林治慶來到社區,從反詐宣傳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林治慶用平板電腦播放了“刷單被騙”的宣防視頻,又給孫大爺詳細解釋了騙子的詐騙套路和防范要點。看老人都聽明白了,林治慶才出門前往下一戶村民家。
近年來,面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呈現的多發態勢,派出所社區民警們將入戶宣防工作納入重點工作,“這幾乎是我們所社區民警每天都要開展的工作。”所長安寧說。
安寧調到南獨樂河派出所工作剛剛一年多,“雖然在這里的時間不長,但我深深感受到這里民風淳樸,民警和群眾之間相互信任和支持并產生了濃厚的情感。”
民警和志愿者在主要景點進行反詐宣傳
因為轄區內的老年人較多,隨著電詐案件新類型、新手段的不斷出現,派出所民警們意識到,要盡快為轄區群眾特別是為老年人筑起一道“反詐防火墻”。民警們結合轄區特點,不僅在社區、村鎮逐級建立反詐微信群,每天發送宣傳視頻、典型案例,還針對老年群體,專門設計制作了簡單易懂的宣傳畫和宣傳單。為了便于老年人理解和掌握反詐知識,民警們還會每天入戶面對面進行講解。
轄區多是老居民,很多人互相熟識,派出所就邀請遇到過電詐的居民現身說法,讓其他人能感同身受,提高防范意識。精細化的宣傳防范,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25年,派出所接到反詐預警線索300余條,未發生一起預警后被騙案件。
此外,民警們還總結經驗,將交通安全宣傳內容也做成短視頻,在入戶走訪中一并播放。“反詐宣傳保護的是人民的財,交通安全宣傳保護的是人民的命,守護好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咱派出所民警的首要責任,不然對不起抗戰英雄們舍生忘死守護的這片土地,對不起曾經與抗日軍隊一同浴血奮戰的父老鄉親。”安寧說,每年派出所都會組織民警到魚子山抗戰紀念館重溫歷史,每一代民警都會在此接受紅色教育的洗禮,守護這片土地、愛護這里的人民早已成為南獨樂河派出所的民警們融入血液的共識。
派出所民警們重溫入黨誓詞
今年以來,派出所還將電話宣傳工作模式進一步拓展,按照“所領導分片包干、民警責任到人”的原則,深入轄區群眾家中,在開展反詐、交通安全宣傳的基礎上,對出租房存在的治安隱患問題逐一進行了提示整改,確保各項安防工作無疏漏。
發自內心的關切
在南獨樂河,每月第一個星期三上午,是派出所堅持多年的“群眾接待日”。所領導與社區民警共同接待群眾,介紹重點工作、宣傳防范知識、解答疑難問題。從養犬管理到反詐提示,從鄰里糾紛到消防通道占用,事無巨細一一回應。
“我們要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了解他們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就會放在這上面。”安寧說。
派出所堅持多年的“群眾接待日”
在農村,鄰里間為占地占房產生糾紛是較為常見的。今年,兩戶村民因宅基地界線劃分產生矛盾,一方將鉤機停在另一方宅基地上,雙方都不肯退讓,誤會越來越深。在一次接待日中,所領導聽村民說起此事,意識到這一矛盾如果不及時解決,有可能會很快升級。
派出所第一時間聯合村干部及土地、司法部門組成專門工作組,主動上門,從法律政策方面對雙方進行講解,幫助雙方厘清自己的權益。同時,為了幫助兩家人真正消除隔閡,派出所還邀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參與調解,話家常、講道理、化矛盾,最終使雙方解開了心里的疙瘩,握手言和。
2025年以來,派出所依托接待日累計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156件,接受群眾建議10件,群眾滿意率達98%。
如今,紅色精神的傳承不僅限于南獨樂河轄區。平谷分局以南獨樂河派出所為樣本,在全區派出所推廣“雙對接”工作機制,就是將抗戰時期“軍民共商對策”的經驗轉化為現代治理方式。
“雙對接”機制要求派出所所長與屬地街鄉黨委政府領導、社區民警與社區(村)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對接聯動,構建“組織聯建、情況聯通、難題聯解”的聯動治理機制,每月社區民警要組織網格員圍繞轄區治安熱點進行排查、剖析,并利用入戶時間將社區防范要點宣傳至每一位轄區百姓,社區民警依托鎮綜治中心、利用“聯動治理機制”深入村居化解矛盾,推進平安共建,讓“預防警務、精準警務”貫穿日常。
為落實此項工作,分局還建立領導干部包村機制,組織分局黨委班子成員、各職能部門業務骨干和派出所領導干部開展承包社區(村)工作,點對點推動派出所將“雙對接”機制落到實處。
代代相傳的榮耀
民警在轄區內巡邏
抗戰時期,魚子山地區“村村有崗哨、戶戶有聯防”,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群眾支撐。
如今,南獨樂河派出所在轄區建起325名網格員隊伍也成為了警務工作的重要延伸。每個網格員負責服務管理40到50戶居民,他們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與民警執法深度融合,開展治安巡邏、糾紛化解、隱患排查等工作,真正形成“警民聯合、鄰里守望”的治安防控格局。2025年3月,轄區一村內連續發生兩起電動車被盜案,網格員憑借對居住人員的熟悉,一眼認出窩藏此處的嫌疑人,協助民警快速破案。
在此基礎上,在京東大峽谷景區,一個獨特的“群眾守望崗”成為紅色旅游線上的溫暖驛站。由社區民警、輔警、網格員和志愿者組成的守望崗隊伍,在旅游旺季不僅協助維護景區秩序,還為游客提供應急救助等服務。崗上一輛流動服務車里配備的急救藥品、飲用水等物品,處處體現著為民服務的溫度。自設立“群眾守望崗”以來,景區糾紛類警情下降80%。
從警20余年,安寧有17年在刑警崗位上度過,4年前才轉到派出所工作,“一開始真不適應!”做刑警時,抓人破案風風火火,派出所更多的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過時間長了,安寧逐漸理解了派出所的價值:“公安工作不論警種、不論大小,守護群眾、服務群眾、依靠群眾是不變的宗旨,在南獨樂河派出所工作越久,越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
“我相信,只要永遠跟群眾站在一起,‘打不敗的魚子山’就不會只是過往的抗戰美名,而會成為這片土地上警民攜手共創平安的成果和榮耀。”
文/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