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被巴丹吉林與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生態環境脆弱,荒漠化土地占比高達88.18%。
2020年以來,民勤縣人民檢察院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全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于沙綠交鋒前沿展現檢察擔當。
創新機制破除壁壘
構建全鏈條公益保護體系

為應對跨區域、跨部門的生態治理難題,民勤縣人民檢察院積極構建多層次協作機制,與阿拉善右旗檢察院共同簽署檢察協作機制意見,確立六大協作機制,開展聯合巡查,清理違規放牧羊只800余頭、駱駝100余峰,移送并督促辦理多起公益訴訟線索,以法治手段破解毗鄰區域生態治理難題。
同時,強化多部門聯動協作。2022年底,民勤縣人民檢察院在全市率先開展環境保護稅征收專項監督活動,聯合稅務、生態環境等部門建立協作機制,針對企業未足額繳納環境保護稅問題依法提出檢察建議。為服務保障荒漠化治理樣板區建設,該院聯合林草、水務、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建立協作機制,明確七項協作內容,構建“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行刑銜接-調查取證-案件會商-生態修復”全鏈條治理體系。機制建立以來,各部門協同開展行動10余次,有效促進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同向發力。
此外,持續完善“河長+檢察長+警長”三長聯合執法協作機制。2020年至今,通過實地核查、無人機巡查等方式開展全覆蓋排查,針對無證取水、河道堆淤等問題制發檢察建議8份,督促關閉非法取水機井7眼,追繳水資源費6萬余元,清理河道垃圾12噸,為維護河湖健康提供堅實司法保障。
精準施策深化協作
拓展公益訴訟監督影響力
針對非法毀壞梭梭林地、盜采沙生植被等突出問題,民勤縣人民檢察院推行“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生態檢察模式。2020年以來,經調查取證后向監管單位制發檢察建議7份,并督促落實整改方案。通過責令涉案人員“補植復綠”,累計恢復林地300余畝,補栽30余畝,新栽25畝,實現“毀一棵樹,造一片林”的綜合治理目標。
2025年初,“檢察公益生態基地”正式建成。基地涵蓋200畝“生態修復林”、450畝“檢察公益林”和350畝“社會實踐林”。組織檢察干警、案件當事人、社區矯正對象及公益人士參與義務壓沙、植樹造林等活動,開展集中植樹造林2次,種植梭梭樹2萬余株,壓沙22畝。該基地形成生態保護、修復、教育、警示于一體的治理閉環。
針對非法開采售賣野生鎖陽等行為,積極開展保護野生植物專項監督活動。針對非法采挖鎖陽行為,依法向監管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開展專項整治。同時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保護野生動物專項監督,切實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借力外腦聚力攻堅
破解公益訴訟辦案瓶頸
2022年,民勤縣人民檢察院面向社會公開選聘42名公益觀察員,制定實施方案,通過來信來訪、電話舉報及微信群三重渠道發揮其“前沿哨”作用。截至2025年7月,公益觀察員累計提供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領域線索80余條,占該領域總線索數的65%,顯著拓寬了案源渠道。

為增強檢察監督的專業性,2025年3月,聘請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縣林草局副局長姜莉玲,全國綠化勞動模范馬俊河及公益治沙人仲麟擔任特邀檢察官助理。特邀檢察官助理提供權威咨詢意見,協助制定生態修復方案,推動專業部門與檢察機關建立數據共享與深度協作機制。“專業治理+法律監督”的融合模式,有力破解了生態案件中的專業壁壘,使檢察監督更具精準性和實效性。
通過機制創新、精準辦案和社會共治,民勤縣人民檢察院將檢察職能深度融入生態治理大局,探索出了一條以法治力量防沙治沙、守護綠洲的有效路徑,展現了檢察機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擔當與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