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視角體驗“鷹巡”無人機巡航。
初冬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寒風凜冽,草色蒼茫。一架藍白色警用無人機騰空而起,如雄鷹展翅,將千里邊關的實時畫面傳回指揮中心。這是內蒙古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鷹巡”無人機巡防體系日常巡控的一幕,更是新時代科技強邊、智慧戍邊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面對邊境管控新形勢新挑戰,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聚焦深度推進以新型基礎設施、新銳裝備設備、新機制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三新建設”,將低空警務創新融入戍邊實踐,全力打造空地一體、人機融合、攻防兼備的“鷹巡”無人機巡防體系,以新質戰斗力賦能邊疆治理現代化。
從“零的突破”到全域覆蓋
肩負著守護1103公里邊境線、7.3萬平方公里邊境轄區的重任,如何破解邊境管控“點多、線長、面廣”難題?
“飛出來的戰斗力,必須能固邊、能安民、能打贏。”2022年12月,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首次在“鷹巡”無人機巡防體系建設分析推進會上給出了答案。

“鷹巡”無人機警航隊隊員在無人機巡防主機場開展日常巡飛。(資料圖)
行動迅速落地:僅用3個月,該支隊打通空域審批、人才儲備、機制創新等堵點難點——成功獲批全年全天候飛行空域使用權,為無人機常態化巡防掃清空域障礙;投入專項資金采購多型高性能無人機及配套設備,夯實硬件基礎;聯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院校,培養出一支“會飛、會判、會戰”的專業化警航隊伍。
隨著該支隊制定的《邊境無人機巡防體系建設三年規劃》深入實施,“鷹巡”無人機巡防體系從最初幾架無人機的試飛探索,發展為擁有33架各型無人機、3處主副機場、18個微機場、2臺機動指揮車的運行體系。一張“固定+機動”“空中+地面”的立體化智能防控網就此織就,實現了對邊境轄區秒級響應、全天候覆蓋。
從“單打獨斗”到“聯合作戰”
“過去靠腿走、靠眼望,現在靠數據、靠算法。”“飛手”民警趙閩輝介紹道,“每一架無人機都能實現自主起降、自主巡航、自主充電、自主組網。通過智能調度平臺,我們可以同時操控多架無人機執行不同任務,大大提升了巡防效率。”在2024年8月舉辦的內蒙古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邊境管控體系現場會上,“鷹巡”無人機巡防體系28架多旋翼與5架固定翼無人機列陣演示,引來廣泛關注。

“鷹巡”無人機警航隊聯合馬背警隊開展邊境巡邏。(資料圖)
“鷹巡”無人機巡防體系的核心優勢,不僅在于單機飛行能力,更體現在系統級的“聯合作戰”與精準應用。該支隊構建了“主機場+副機場+微機場+指揮車”四級調度機制:固定翼無人機負責長航時、大范圍巡航,像“千里眼”俯瞰草原;多旋翼無人機聚焦低空精細化巡查,不放過一處疑點;機動指揮車作為前沿節點靈活補位,讓防控無死角。更關鍵的是,所有無人機均搭載國產北斗導航模塊和自主研發飛控系統,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守住了科技戍邊的“安全線”。
此外,該支隊還同步升級地面可視化技防體系:轄區150余路監控設備的維護,31處前端設施回傳鏈路的優化,134處技防設施的梳理整合,6處信息化力量地圖的更新上傳……一連串數據的支撐,不僅全面提升了地面感知能力,也讓“空中力量”與地面技防深度融合,前端感知、中臺分析、末端響應環環相扣,指揮統一、反應靈敏的現代化邊境管控體系已然成形。
從“精準打擊”到暖心守護
“鷹巡”不僅鋒芒畢露,更飽含溫度。
2024年3月15日晚,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伊和高勒邊境派出所轄區一戶牧民家突發火情。民警操控無人機搭載高空喊話器指揮現場人員疏散,同時通過熱成像設備回傳火點分布情況,為消防部門提供了精準的決策支持,最大程度降低損失。
今年2月28日,烏拉蓋馬背警隊轄區有牧民家的馬群在風雪中走失。在零下23℃的環境中,警航隊“飛手”操作固定翼無人機搭載雙光吊艙實施網格化搜索,僅用30分鐘即通過熱源成像鎖定馬群方位;地面民警駕駛雪地摩托開辟救援通道;馬背警隊依托警航隊回傳的數據及時處置,最終在10公里外的冰封山谷完成馬群收攏。

“鷹巡”無人機警航隊利用多旋翼無人機進行低空巡查。(資料圖)
今年7月29日,滿都胡寶拉格邊境派出所轄區牧民的羊群走失。警航隊民警操作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云臺,深入草原腹地展開拉網式排查,快速發現走失羊群,實施定位鎖定并回傳現場影像,配合地面警力順利找回128只羊,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20余萬元。
“鷹巡”無人機警航隊成立至今,共巡航4.2萬平方公里,執行任務超400次,參與重大案件偵辦17起,排查人員680余人次、車輛1.2萬余輛,為群眾挽回直接經濟損失逾200萬元……在廣袤無垠的錫林郭勒草原上,“鷹巡”無人機如“雄鷹”盤旋于天際。它們不僅是科技強警的象征,更是新時代移民管理警察隊伍忠誠履職、服務人民的見證。
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支隊長白智海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鷹巡’無人機巡防體系建設,推動新質戰斗力向實戰轉化、向民生延伸,以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