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省寧波舟山港北侖港區新時代涉外法治實踐站的“國際船員維權服務室”內,一場歷時7個月的外籍船舶損壞賠償糾紛在涉外法律服務團隊律師鄭利敏的主持下順利化解。
寧波舟山港是全球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每年出入境(港)國際海員約54萬人次。為保障海員權益,寧波市司法局、寧波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聯合浙江省海港集團建立海港口岸新時代涉外法治實踐站,組建律師公益團隊,定期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

這是浙江省司法行政機關積極推進涉外法治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浙江扛起“重要窗口”的責任擔當,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通過助力涉外商事糾紛多元化解、開展涉外公證減證便民惠企專項行動、探索構建“全生命周期”涉外法律服務體系等方式,扎實推進省域涉外法治建設先行先試,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涉外法治標志性成果。
多元化解糾紛
8月18日,杭州海事局與杭州仲裁委員會/杭州國際仲裁院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杭舉行。
本次簽約開啟了浙江省內海事“調解+仲裁”多元糾紛化解的第一個篇章,海事執法力量與專業仲裁力量的互融共通,為涉海主體鋪設更順暢的維權路徑,為航運市場提供更堅實的法治保障。
去年,在浙江省司法廳大力支持下,杭州仲裁委員會增掛“杭州國際仲裁院”牌子。
作為浙江首家國際仲裁院,杭州仲裁委員會/杭州國際仲裁院選聘多國別、多法域、通曉國際經貿規則的涉外法律專家加入仲裁員隊伍,能夠審理涉外仲裁案件的仲裁員超300名,可以使用16種語言進行仲裁工作,涉外仲裁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今年以來,杭州國際仲裁院已全面開展涉外仲裁業務,目前已受理涉外仲裁案件229件。
近年來,浙江各地積極探索涉外商事糾紛調解新路徑,進一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日前,一場因委托合同引發的國際貿易糾紛在義烏市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派駐浦江工作室內成功化解。
當事人王女士握著外籍調解員卡米來的手感謝道:“多虧你們的幫助,不然誤會就解不開了!”
義烏市司法局建強“以外調外”調解團隊,聘請通外語、精貿易、有信譽的外籍人士,有效破除語言障礙,增強調解親和力、公信力。
如今,義烏市外調委共有調解員51名,由來自15個國家的20名外籍調解員以及31名來自行商協會和婦聯的中國籍調解員組成。這支多元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涉外調解隊伍從成立到現在,累計調處涉外糾紛1520件,挽回損失1.8億元。
紹興市柯橋區輕紡城有著5000余名外籍常駐商戶,跨國貿易繁榮的背后,難免會有糾紛。柯橋區司法局會同公安、法院等部門聘請9名外籍商人協助開展涉外矛盾糾紛調解,目前已累計調處100余起涉外矛盾糾紛。
此外,紹興市司法局聯合法院、貿促會建立外籍調解員培訓、輿情反映、信息互通線上線下聯絡點,發布外籍調解員章程,進一步規范人員管理。
公證便民惠企
“原以為要跑好幾個部門開證明,沒想到提交申請后,5天就拿到了公證書!”近日,市民張先生在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公證處領取女兒的涉外出生和未婚公證書時高興地說。
以往辦理出生公證、親屬關系等高頻公證事項,需群眾自行提交多項材料、往返多個部門,耗時費力。
為破解這一難題,景寧縣公證處創新改革,橫向打通部門壁壘,與衛健委、公安局、醫院等6個部門共建數據共享庫,實現數據實時核驗;并開通線上申辦平臺,實現全流程線上閉環,讓簡單公證事項“只跑一次”甚至“零次跑”。
近年來,浙江積極開展涉外公證減證便民惠企專項行動。浙江省司法廳推行減材料、減時間、減成本、增服務質效“三減一增”創新舉措,為加快打造“服務最優、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對外開放環境提供法律服務保障。
“材料多、周期長、程序雜,一直讓我們企業最頭疼,這次公證服務,不僅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更讓我對衢州法治環境升級有了很深的感觸。”近日,某新能源企業負責人盧先生專程來到衢州市信安公證處,向公證員吳飛燕表達了感謝。
去年此時,盧先生走進信安公證處,辦理遠赴巴基斯坦招投標項目所需的公證,卻因公司法定代表人身在外地,相關材料不能立刻認證而無法辦理。
距離招投標項目截止日期僅剩10天,吳飛燕看出了盧先生的焦慮,也意識到,這不僅是一次普通的公證業務,更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吳飛燕迅速行動,啟動“綠色通道”,通過市場監督管理局調取公司的相關信息,同時讓公證員助理祝云強通過視頻電話與該公司法定代表人核實有關情況,并免費為企業起草了一份授權委托書。
短短幾個小時內,原本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材料審核工作,就這樣高效完成。截至目前,信安公證處已為該企業辦理各類公證107件,累計減免公證費用11.08萬元,助力企業產品出口至歐洲、美國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服務觸手可及
自2010年起,浙江省商務廳、省司法廳每年在全省為外經貿企業開展“浙”里有“援”外經貿法律服務月活動,為行業進行“法律體檢”,幫企業經營把脈問診,16年來,累計為全省3萬多家企業提供了“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案件法律建議和指導。
浙江各地司法機關聚焦企業事前、事中、事后涉外法律服務需求,構建“全生命周期”涉外法律服務體系,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法治力量。
9月22日,記者走進杭州市錢塘區涉外法治服務中心,明亮整潔的大廳里,值班律師正在為商人老劉提供涉外法律咨詢。“原先一團亂的問題,在律師的幫助下捋順了!”老劉高興地說。
錢塘區司法局依托涉外法治服務中心常態化開展涉外法律咨詢、宣傳、風險提示等“一站式”服務,著力構建觸手可及、響應迅速的涉外法律服務網絡。
浙江省委依法治省辦深入推進重點產業發展法治風險防范體系建設,聚焦企業高頻涉法風險,指導各地各單位針對性編制發布風控法務指引272部,涵蓋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30個重點領域,并在“浙里辦”“12348浙江法網”發布可公開的風控法務指引,供企業借鑒參考,助力企業知紅線、守底線。
目前,全省已培育風控法務服務中心(點)242個,培育相關人才3000余人,指導幫助5萬余家企業提升風控水平。
舟山市司法局緊扣重點涉海涉外產業梳理法治風險,創新開發“航行的領保”涉外數字服務平臺,組建遠洋漁業“法治保障聯盟”,開展遠洋漁業政策、行業標準等前瞻性研究。
舟山市普陀區司法局編制《遠洋漁業行業風控法務指引》,梳理遠洋漁船、安全生產、生態保護等行業風控法務四大類19個風險防范點,為全區19家企業357艘遠洋漁船提供“全生命周期”指引。
此外,針對舟山遠洋漁業和修造船業大量的外籍員工,舟山公安與舟山邊檢站通過地檢融合,為出海船員普及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援助,同時在日常船舶查驗工作中,為外籍船員提供更專業的出入境服務。
寧波市司法局聯合寧波邊檢站、浙江省海港集團拓展“港通巴士”功能,打造國際海員“信鴿普法直通車”,結合法律法規及過境免簽政策等開展普法宣傳。
波蘭籍海員Kavak稱:“有了這些法律指南,感覺更有保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