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錢本來以為打水漂了,沒想到你們居然幫我追回來了。你們是真正的人民衛士?!?月1日一大早,黑龍江省黑河市市民張先生來到黑河邊境管理支隊花園邊境派出所,送上一面寫有“人民衛士,為民解憂”的錦旗,感謝民警幫他追回買鹿茸時被騙的1萬元錢。
在派出所的榮譽室里,5年來收到的189面錦旗掛滿了整面墻壁。這些錦旗不僅是百姓的認可,更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北國邊境落地生根、綻放光彩的生動見證。
立體防控“織網”,讓安心看得見
夜幕下的黑河市中心霓虹璀璨,花園邊境派出所轄區700余家商業網點、娛樂場所人潮如織,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繁華背后,治安壓力與日俱增。而派出所創新構建的立體化防控體系,成為守護平安的“智慧盾牌”。

“兩伙游客酒后激烈爭吵,隨時可能動手!”5月10日,警情傳來。民警依托“空地聯動”機制,無人機率先抵達現場進行態勢評估,地面巡邏組同步響應,10分鐘內就完成處置。這套融合“天眼巡航、地面織網、云端聯動”的防控體系,由2架智能巡航無人機、1個流動車巡組、2個平安守望崗亭與36個“警民互動”微信群組成。數據顯示,自體系運行以來,轄區重特大刑事案件實現“零發案”,治安案件從2019年的年均120起降至56起,發案率下降至53%,盜竊、搶劫、搶奪等可防性案件從年均30起降至不足5起,發案率下降83%。

今年年初,一場生死救援更是見證了科技力量。一位82歲的失憶老人在零下20℃嚴寒中走失10余小時,教導員賀業濤啟動“熱成像搜救預案”,無人機搭載的紅外設備在茫茫夜色中捕捉到微弱熱源,民警循著熱源在雪窩中找到昏迷的老人,成功挽回了生命。如今,派出所已將全域大部分監控探頭接入指揮室,依托情指行一體化實戰平臺,實現重點區域“秒級預警、分鐘響應”,真正讓平安可感可觸。
點滴服務“傳情”,讓民心焐得熱
“姜大哥,您兒子的居住證辦好了,我這就給您送過去!”3月14日,民警將證件遞到外來務工人員姜某手中。此前,姜某因兒子患有智力與肢體雙重殘疾,無法回戶籍地辦理身份證,而異地更換殘疾證又急需居住證。派出所開通“綠色通道”,民警攜帶移動設備上門采集信息,僅用5個工作日就解決了他的難題。
近年來,派出所將“最多跑一次”升級為“一次不用跑”,打造“智慧警務”小程序和“花園暢聯”24小時便民服務熱線,集成了預約辦、線上辦、郵寄辦等12項功能。服務開通至今,累計提供業務咨詢3600人次,線上辦理業務320件,為特殊群體代辦事項110余次,群眾滿意率達到100%。

針對轄區老年人口占比超30%的特點,民警設計出“防走失三色手環”——紅色代表重度精神障礙患者、黃色代表失智癥人員、綠色代表殘障人員。兩年來,借助防走失手環成功幫助40余名走失人員回家。此外,運行十年的失物招領平臺,累計找回物品600余件、現金25萬余元,收到錦旗120余面,成為警民之間的“連心紐帶”。

一樁樁暖心實事,如同春日暖陽,將警民之間的信任橋梁越焐越熱。近兩年,派出所為群眾辦實事310件,解決實際困難120件,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警有所應”,讓“民心”在貼心服務中持續升溫。
多元調解“化紛”,讓公正落得實
在花園街道的一個老舊小區里,一場持續半年的鄰里糾紛讓社區不得安寧。居民王女士飼養的21條狗給周邊居民帶來諸多困擾,導致爭吵不斷。街道、社區多次調解無果,半年內派出所出警達20余次。
派出所副所長楊春磊在走訪中抽絲剝繭,找到了化解矛盾的關鍵。他邀請轄區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師孟素芳一同調解。面對孟老師,王女士道出了苦衷:不是不愿配合,而是找不到合適的犬只安置點。楊春磊得知后,積極協調,在小黑河村找到農舍,并幫忙聯系車輛轉運犬只,成功化解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矛盾。

這次調解成為派出所創新實踐的起點。他們邀請12名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組建“人和調解工作室”,吸納律師、人民調解員等專業力量,構建“1+2+N”警民聯調機制。司法所與派出所緊密配合,多元力量共同參與,織就了一張矛盾化解網絡。近年來,轄區矛盾糾紛調處率達98%,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持續攀升。
除了調解矛盾糾紛,派出所還將“公正”與“溫情”融入日常。轄區李大爺在老舊小區院內搭建活動板房存放雜物,堵塞了消防通道,還影響居民出行,居民多次反映無果。民警獲悉后,立即聯合消防、住建等部門,向李大爺耐心普法,說明違建的危害及拆除的必要性。同時,協調社區提供免費庫房暫存板房內的物品,消除了李大爺的顧慮。民警以法理與情理相結合的方式,成功拆除違建、化解糾紛、排除隱患。

從科技賦能的“平安網”到暖心服務的“連心橋”,再到多元共治的“調解網”,花園邊境派出所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與邊疆治理實際深度融合,用行動詮釋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時代內涵。那一面面鮮紅的錦旗,不僅是群眾的褒獎,更是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