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哈爾濱市巴彥縣人民法院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把先行調解作為“抓前端、治未病”重要抓手,全力推動矛盾糾紛在成訟前高效化解,有效優化審判質量管理指標、提升司法服務質效,實現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駛入“快車道”。
精分細調
按下實質解紛“快捷鍵”
立足大審判管理工作格局,打造“全院統籌、梯次過濾”的案件分流機制,推動調解與審判無縫銜接,提升整體解紛質效。一是簡案快調。依托“兩狀”示范文本的推廣應用,在立案階段進行“問診式”篩查,將案件精準分流至不同調解渠道,根據不同案件具體情況由立案法官迅速介入,與調解員共同分析癥結、制定攻堅策略,確保簡案調解“不卡殼”,實現“當日接收、當日委派、當日調解”。今年以來,簡案快調成功153件。二是類案專調。針對物業服務合同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供用水合同糾紛等高頻易發案件,精準把握當事人訴求集中、爭議焦點共性突出的特點,速裁團隊協同作戰、共同研判案情,通過明確法律適用標準、統一責任劃分尺度,形成可復制的調解范式,形成“化解一案、帶動一片”的放大效應。今年以來,類案調解成功85件,成功率38%。三是繁案精調。對于案件事實比較清楚,但爭議較大的復雜案件迅速分流至對應業務庭的精審團隊,注重發揮院庭長“關鍵少數”的示范作用,憑借扎實的業務功底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引導當事人在法律框架內找到利益平衡點、達成共識,推動既解“法結”又解“心結”。今年以來,繁案精調成功51件,有效減少當事人訴累,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協同共治
繪就多元解紛“同心圓”
積極拓展先行調解工作路徑,構建“多方參與、協同發力”的多元解紛新格局,為先行調解工作注入強勁外力支持。一是依托綜治中心,匯聚多元解紛合力。全面入駐縣綜治中心,與司法所、派出所、村委會等153個基層治理單位建立訴調對接機制。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通過信息共享、線索互通、聯合調處,將先行調解融入基層治理大格局。今年以來,依托綜治中心第一時間發現、介入、化解矛盾糾紛22件。二是深化法庭聯動,激活基層解紛細胞。立足派出法庭前沿陣地作用,強化法庭與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自治組織的常態化協作,通過派駐聯系法官、設立調解聯絡點、定期開展聯合排查等方式,形成優勢互補、協同高效的調解矩陣,促進矛盾糾紛實質化解。今年以來,4個派出法庭共成功調解矛盾糾紛287件。三是引入專業力量,提升調解實際效能。精準對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糾紛解決專委會、省銀保消調中心、縣價格認證中心等9家行業協會、專業機構組織,聯合縣工商聯,擇優選聘14名行業專家擔任“涉企糾紛特邀調解員”,參與對應領域復雜糾紛的先行調解。截至目前,已聯合調解涉企案件14件,推動商事專業化糾紛在法律框架內找到最優解。

賦能增效
強化先行調解“硬支撐”
通過“數字賦能、能力鍛造、機制引領”三措并舉,推動調解工作提質增效、便民惠民。一是以數字賦能打破時空壁壘。深度依托“龍法和”云法庭、“云上法庭”調解室、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等“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將以往“群眾跑法院”的傳統模式轉變為“服務到指尖”的新型解紛形態,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便捷高效的調解服務。今年以來,通過調解平臺、“龍法和”云法庭遠程調解成功52件。二是以靶向培訓筑牢人才基礎。定期召開“調解員百人培訓大會”,特邀資深法官,利用人民法院案例庫典型案例資源,聚焦高頻易發案件類型,采用“實戰化教學+場景化演練”模式,針對性提升調解員的法律素養,努力打造一支懂法律、通情理、善調解的專業隊伍,為高質量開展先行調解提供堅實保障。今年以來,召開培訓會3場,參加培訓調解員累計245人次。三是以機制引領轉變工作理念。以審判數據會商為重要載體,將先行調解成功率、調解率等指標納入重點關注范疇,定期匯總、穿透式分析各類案件的審判質效數據,切實樹立起“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理念,實現調解成功率、群眾滿意度“雙提升”。今年以來,全院已通過先行調解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65件,成功率2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