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現在就還錢!不能讓老婆孩子都覺得我是個不講信用的人。”日前,被執行人阿某隔著院墻,在手機里急切地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喀什墾區人民法院執行干警表明態度。
最終,他通過微信轉賬將拖欠兩年之久的摩托車款一次性付清。一場因買賣合同引發的糾紛,在法律溫度與親情感召下圓滿化解,申請執行人為法院執行局送上錦旗表達謝意。

申請執行人為法院執行局送來錦旗致謝
賒購車輛引糾紛躲藏逃避“玩失蹤”
2023年8月,阿某從吳某處賒購了一輛價值3.79萬元的摩托車,并出具欠條,承諾四個月內付清全款。后因阿某拖延支付,吳某訴至喀什墾區人民法院。經調解,雙方簽訂分期付款協議。然而,還款期限屆滿后,阿某仍有2.79萬元未履行,吳某申請強制執行。
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承辦法官依法向阿某送達了執行通知書、報告財產令等法律文書,并多次嘗試通過電話與其溝通,督促其主動履行。但阿某不僅態度消極,甚至拒接法院電話,試圖以逃避方式拖延支付。
主動“蹲守”強出擊“隔墻”傳遞情法理
為打破僵局,維護司法權威,執行干警決定主動出擊。10月13日,執行團隊驅車數百公里,前往阿某所在的團鎮,在其住所附近進行全天候蹲守,希望當面與阿某溝通,了解其家庭經濟情況,消解其抵觸情緒,促使其主動履行。
夜幕降臨,蹲守了一整天的執行干警終于看到阿某的身影閃入家門。然而,當干警上前敲門、亮明身份并說明來意后,開門的卻只有阿某的妻子和姐姐。阿某本人則躲在屋內,拒不露面。面對僵局,干警調整策略,將執行突破口轉向其親屬。

執行干警在向阿某家人釋法明理
“法院依法出具的調解書,和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有能力履行而故意拖延、拒絕履行,法院將依法采取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高消費、罰款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可能要面臨十五天的司法拘留……”執行干警站在門口,嚴肅告知阿某的妻子和姐姐拒不履行會產生的法律后果。
在釋法的同時,干警還從情理角度對他們開展疏導:“誠信是為人之本。逃避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家人跟著擔憂,讓鄰居朋友產生不好的看法。主動把債還了,自己和家人心里都踏實。”
親情協助化堅冰即時履行得圓滿
經干警多番釋法析理,阿某家人的心扉漸漸被打開。阿某的妻子坦誠說道:“家里最近賣棉花的錢,一部分拿去還了貸款,但緊緊手,這筆摩托車款還是能湊出來的。”阿某的姐姐也深受觸動,當場表示:“逃避確實不是辦法,做人要講信用。我們一定好好勸他,讓他馬上還錢!”

阿某將案款履行完畢
夜色深沉,風輕人靜。聽到執行干警和家人溝通的話語,阿某對自己的逃避行為感到羞愧。在家人的協助配合和勸導說服下,當晚,他通過微信轉賬,將2.79萬元案款全額支付給吳某。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面對執行僵局,喀什墾區人民法院巧妙將“法理、事理、情理”融合,借助親情紐帶牽引作用,將被執行人親屬從執行工作“旁觀者”轉變為執行工作的“協助者”和“勸解者”,讓生效法律文書所確認的權益從“紙面”落到“實處”,既體現了法律的剛性與威嚴,彰顯了司法的人文關懷與溫度,更在潛移默化中弘揚了誠實守信的核心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