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幾千公里,不用跑法院,法官在線上就幫我要回拖欠了近一年的運費,這效率太高了!”
近日,遠在甘肅的貨車司機李師傅通過視頻連線,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庫爾勒墾區人民法院的法官連聲道謝。隨著某物流公司將3.8萬元拖欠的運輸費轉入李師傅賬戶,這起跨省運輸費糾紛在3天內通過線上調解圓滿解決,用司法高效回應了群眾急難愁盼。
千里拖薪,貨車司機的維權困境
去年9月,常年奔波于甘新兩地的貨車司機李師傅,與某物流公司簽訂運輸協議,負責將一批農產品從當地運往甘肅某地。按照約定,貨物按時送達驗收后,物流公司應及時結清3.8萬元運輸費。然而卸完貨驗收后,該公司卻以“下游客戶未結款”為由,遲遲不支付運費。

此后一年間,李師傅多次通過電話、微信催要,對方始終以資金周轉困難、賬目未核對等理由推脫支付。
“這筆錢是我大半個月的辛苦錢,還要養家糊口,每次催款都石沉大海,我實在沒辦法了。”李師傅在一次與同行聊天時得知法院有線上訴訟服務平臺,無需往返奔波,于是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通過“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向博古其人民法庭提交了立案申請。
云端調解,法官巧搭溝通橋梁
承辦法官收到案件后,第一時間通過線上系統核查案件材料,并分別聯系雙方當事人核實情況。在溝通中了解到,李師傅常年跑長途運輸,往返博古其單程就要一天兩夜,不僅耗時費力且成本較高,還會耽誤其他運輸訂單;而物流公司確實因運行困難,出現資金周轉壓力,并非惡意拖欠。

結合雙方實際情況,承辦法官提出可依托線上調解平臺組織協商、傳遞證據、釋法明理,既節省雙方時間成本,又能快速推進糾紛化解。這一提議精準契合了當事人需求,得到了李師傅和物流公司的一致同意。
即時履行,司法便民的生動實踐
調解初期,物流公司負責人對即時付款存在顧慮,反復強調企業經營困境。承辦法官逐一展示運輸合同、驗收單據等證據,詳細釋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運輸合同的相關規定,明確指出“客戶未結款”不能成為拒絕支付運費的合法理由,拖欠款項需承擔違約責任。
同時,法官結合公司經營現狀耐心勸說:“運輸從業者靠辛苦錢養家,優先結清運費既是法律義務,也是公司誠信經營的基礎?!?/p>
在法官的釋法引導下,物流公司負責人最終認識到自身的違約行為,同意3日內一次性付清拖欠的運費。李師傅也對公司的困境表示理解,雙方通過線上平臺簽訂了調解協議。
次日,李師傅就收到了3.8萬元的運費。他特意再次連線法官反饋:“本來以為要跑好幾趟法院,至少得等個把月,沒想到在家3天就能把事辦了,太省心了!”
這筆3.8萬元的運費,一頭連著貨車司機的生計,一頭連著物流公司的誠信,在“云端”實現了快速兌現。
今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庫爾勒墾區人民法院積極推廣“線上調解+及時履行”模式,通過簡化立案流程、打破地域限制,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目前,法庭已通過線上方式化解跨省糾紛30余件,平均處理周期縮短至5天以內,為當事人節省交通、住宿等成本數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