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麥稈畫,下手要輕,裁剪更要輕……”9月16日,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第三小學四年級與廈門市翔安區馬巷中心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們,以“山海協作”為名,共上一堂跨越千里的“云端課堂”:麥稈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甕國勝老師在細致地教著熒屏兩端的孩子們如何制作一幅依法上網主題的麥稈畫;彭陽縣司法局青年普法志愿者譚虎虎結合《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帶領孩子們共同訂立了一份“安全上網公約”。

這堂別開生面的“非遺+普法”課,既是文化傳承、山海情深的生動實踐,也是彭陽縣司法局構建“1+2+N”法治文化矩陣,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形式、豐富內容,著力提升法治文化建設水平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彭陽縣結合法治鄉村(社區)建設,在全縣12個鄉鎮25個村(社區)、企業、學校等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法治家園’11個,繪制法治墻繪點位19處,面積達1800平方米,形成了‘15分鐘法治文化圈’。”見“網絡普法與寧同行”全媒體采訪團的記者們對第三小學教學樓滿墻的法治文化手繪不住點贊,彭陽縣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這些陣地,已開展法治講座、法律咨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活動230余場,創建“全區民主法治示范村”3個,成功創建自治區級“依法治校示范校”,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家園生態。

夜幕降臨,三公里外的梯田夜肆街區中“法治文化集市·青年之家”,正熱鬧地進行著一場“彭小司”表情包發布儀式,彭陽縣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室主任王寧華正介紹著表情包的設計理念與內涵。
腰佩“法”字腰帶、手持憲法的“彭小司”,是彭陽縣司法局設計融合彭陽地域特色和法治元素后打造的法治IP形象。依托這一形象,彭陽縣司法局線上制作發布“彭小司來普法”系列動畫9期,將復雜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情景短劇,覆蓋人群超過20萬人次,成為移動的法治宣傳品牌;線下開發系列“彭小司”衍生周邊產品,投放到全縣各類法治文化陣地,并在各種普法活動中作為獎品發放以延伸法治宣傳觸角,至今帶有“彭小司”形象的麥稈畫、玩偶、筆筒等普法文創產品已覆蓋該縣12個鄉鎮,累計發放超過8萬件,讓“彭小司”法治文化品牌走進了千家萬戶。

這個小小的法治文化集市里,不只有“彭小司”。非遺傳承人陳玉慧一雙巧手正在飛快地剪著紙,不大一會兒,栩栩如生的彭小司“安全上網”圖案就在她的手里誕生了。
“套中了!”法治文化集市中歡呼聲不斷。彭陽縣司法局、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等化身“法治攤主”,在夜市中支起普法攤位,向采訪團及過往群眾普及憲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

夜色漸晚,梯田夜肆街區的人多了起來。漫步到街區盡頭,電子大屏上正播放著電影《熱搜》。這是彭陽縣司法局深化“法治+文化+夜經濟”模式,連續兩年推出“法治電影·納涼夜市”主題普法活動的系列活動之一。

近年來,該局組織青年普法志愿者深入12個鄉鎮開展巡回普法宣講活動;累計開展法治音樂會、“12·4”國家憲法日專場法治文藝匯演等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260場次,覆蓋群眾超10萬人次,構建起了多層次、廣覆蓋的法治文化陣地體系,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彭陽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設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