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在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星光村的非遺法治展覽室里,一個稚嫩的聲音響起:“媽媽,你看,石頭上畫的這幅畫里面有個人被關起來了……”非遺傳承人宋笑珍一邊擦拭著剛完成的《法治中國》石畫,一邊俯身向孩子解釋:“畫上的人因為犯罪觸犯了法律,所以被關起來了,我們都要做懂法守法的好孩子。”
這塊石頭不簡單——黃河浪頭托起醒目的法治標語,寓意“法治如黃河水,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另一幅《底線》則生動刻畫出法庭審判的場景,法官手持法槌,威嚴十足。“就是想用最直觀的方式告訴大家:做人守規矩,辦事依法律。”宋笑珍說道。
在寧夏,像這樣將非遺技藝與法治宣傳深度融合的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賀蘭縣創新打造的“剪紙+法治”“葫蘆烙法治”“黃河石畫+法治”等非遺法治文化品牌,讓老手藝成為基層普法的“新幫手”。從單個作品到成規模的“非遺法治集群”,泥哇嗚、黃河石畫等古老技藝正在講述嶄新的法治故事,使普法工作從“念條文”變成了“看得見、聽得著、玩得上”的體驗,既守住了文化根脈,又將法治種子播撒到百姓心田。

與此同時,在西吉縣,國家級非遺項目“春官詞”也煥發出新的生機。“學法認法來執法,指導公民要懂法。借助春官來宣傳,西吉司法走在前……”春官詞傳承人周鵬舉從2020年就開始琢磨如何將這一古老說唱藝術與法治宣傳相結合。“把司法行政工作和法律知識編成春官詞,讓抽象的法變得看得見、摸得著。”
在法治宣傳上“動心思”的還有自小對春官詞好奇的非遺傳承人胥勁軍,他對春官詞創作有著獨特理解。“讓春官詞創作與時俱進,才能不走老路,煥發生機。”從2021年開始,胥勁軍嘗試將法治宣傳融入春官詞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我對法治精神有了更深的領悟。”胥勁軍說。
“春官詞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也是西吉縣第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把春官詞這一非遺項目與‘法’相融合,讓非遺‘活’起來,讓法治‘火’起來,助推培育和增強全民法治信仰和法治信念。”西吉縣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室主任李媛說。
“八五”普法期間,寧夏司法廳充分挖掘豐富的非遺資源,拍攝系列法治宣傳網絡短片《法治絲路》,以“非遺+普法”模式將法治元素融入非遺文化,同時精心挑選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作為法治宣傳的載體。青銅峽市戲劇家協會主席施海霞在展現秦腔的短片中,飾演的包公形象栩栩如生,入味的唱腔將包公剛正不阿的精神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在說詞中巧妙融入法治理念,讓觀眾在欣賞傳統藝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這些短片在寧夏法治視頻號、抖音等平臺發布后,獲得司法部官微等權威平臺轉發,累計播放量達65.7萬次,點贊數超過5.9萬。
“將法治宣傳與文化傳承、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等相結合,能夠形成工作合力,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過‘非遺+普法’模式,我們既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又提升了法治宣傳教育效果,實現了雙贏。”寧夏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