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峴鎮坐落于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西南端,素有合水“南大門”之稱,2023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鄉鎮”。在守護這份文明與安寧的重要力量中,吉峴司法所立足鎮情實際,抓重點、創特色,始終秉持“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理念,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普法宣傳、矛盾糾紛化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的新路徑,以實際行動書寫基層治理的生動篇章,讓法治的“和音” 在小鎮的阡陌間流淌。
強陣地基礎
提服務質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來,吉峴司法所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舊貌換新顏。按照司法所規范化建設標準,對司法所室內及外觀標識進行了規范提升改造,進一步提升司法所的對外形象和服務群眾的辦事效能。在這里,人民調解室不再只是“說和”的地方,更成為化解心結的“溫馨驛站”;社區矯正室也始終秉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理念,為特殊群體點亮回歸之路;法治服務室化身法律知識“播種機”,推動“送法下鄉”向“法治入心”轉變,讓法律從紙上的條文成為百姓“護身符”。
潤基層民心
播法治新綠

吉峴司法所圍繞“八五”普法主線,始終堅持“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創新打造了“三維普法”體系。一是聚焦“關鍵少數”普法。建立“干部講法+案例研討”常態化機制,不斷提升基層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搭建“線上+線下”普法矩陣。線上向轄區群眾推送“圣象說法”說法微視頻,線下則將阡陌屋舍、校園庭院變成法治宣傳的主陣地,春耕時節,干部們“送法到田頭”,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涉農法律,避免“種地不懂法,秋后兩行淚”;開學季里,“法治教育綜合大講堂”進校園,為青少年撐起“法律保護傘”;逢集遇會,擺攤設點“以案釋法”,讓法律從“紙上的法”變成“心中的法”。三是開展場景化、訂單式普法。組織“法律明白人”開展“庭院說法”法治小課堂、人民調解員“田間調解”講法等場景化普法模式,針對土地流轉、婚姻家庭、遺產繼承等高頻法律問題開展訂單式普法,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會風尚,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法治熏陶。
解矛盾紛爭
筑平安防線

“真沒想到,通過手機視頻也能把事辦得這么牢靠!”當事人李奶奶感慨道。原來十年前,李奶奶借款給羅某,如今借款到期,李奶奶卻不慎丟失了借條,羅某又在外地務工,村委會的調解一度陷入僵局。得知這一情況后,吉峴司法所工作人員立即啟用“微信調解室”,僅用四十分鐘,就促成雙方達成了還款協議。這場“隔空對話”新模式,從“面對面”到“屏對屏”,讓矛盾糾紛化解跑出了“加速度”。在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吉峴司法所工作人員始終堅守公平公正、高效便捷、依法穩妥的工作原則,堅持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起矛盾糾紛化解三道防線:前端建立“法治體檢”機制,組織人民調解員開展矛盾糾紛排查、信訪隱患篩查等預防性服務;中端推行“六尺巷”調解工作法,融合“情、理、法”構建“三調聯動”體系,用鄉情親情融化堅冰,從源頭減少矛盾糾紛轉型升級;后端建立“以案促治”回訪機制,確保調解協議“落地生根”。同時,吉峴司法所對調解案件實行“一案一分析”,開展重點案件回訪,重點領域專項普法,實現“調解一起、履行一件、教育一片”,通過全周期防控,真正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
實嚴管厚愛
鋪“回歸”之路
吉峴司法所認真履行社區矯正職責,始終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在冊的每名社區矯正人員的犯罪原因、性格特點、家庭環境等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矯正措施,建立個性化矯正方案。通過實施“1+3+1”管理模式(建立由司法所牽頭,派出所、政府、村委會、家屬組成的矯正小組),定期開展談心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及時進行疏導和幫助,引導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正軌,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守法公民。在日常管理中,吉峴司法所注重集中訓誡時“丑話說在前頭”,強化法紀意識;個別談話時注重建立信任,給予正向激勵;幫扶就業時則積極引導“擼起袖子加油干”,助其重拾生活勇氣。這種“剛柔并濟”的管理方式,讓社區矯正對象感受到了司法溫度。憑借嚴管厚愛并舉的工作方法,吉峴司法所實現近三年社區矯正對象在矯期間“零重新犯罪”,用專業與溫情守護了轄區穩定。

法治的“和音”浸潤鄉土,平安的畫卷徐徐鋪展。從“送法下鄉”到“法治入心”,從矛盾上交到就地化解,在吉峴這片土地上,司法行政工作已化作田間地頭的諄諄教誨、隔空調解的便捷高效與回歸正途的溫暖曙光。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唯有日復一日的堅守,這便是基層法治最動人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