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我拿3個芒果,掃碼啦。”晨霧還沒把基諾山的雨林捂透,巴飄村口就炸開一聲響亮的提醒。攤后沒人應,云南省景洪市公安局基諾山派出所所長龔政威掏出手機對著攤前收款碼一掃,手機聊天框彈出攤主的話:“我們是一家人,拿去吃就行,給什么錢。”
“40年前誰敢這樣敞著賣?”龔政威笑著把消息界面遞給記者看,語氣里滿是感慨,“根據老董叔的民情筆記,40年前,基諾山鄉男人出門必把火藥槍掛在腰上,發生糾紛大家能吵到日落……”如今的基諾山鄉早已不是當年模樣。敞著的竹攤、無需值守的信任,藏著基諾山從村民爭執不休到村寨夜不閉戶的變遷,也映著警民同心筑起的平安日常。

民情筆記打開平安寨門
龔政威口中的“老董叔”是退休民警董志春,他在這里守了38年,留下74本筆記,泛黃紙頁上記著46個自然村的煙火日常,藏著化解矛盾、凝聚民心的密碼。
“基諾山的路是砍出來的,出警的路是走出來的。”翻開第一本筆記扉頁,上面畫著簡易的村寨地圖,紅筆圈著的南星河是董志春第一次出警的難關,他依然記得40年前那劃破雨林的報警聲。
“兩戶村民因橡膠林地界發生爭執,我和所長騎摩托車進村,走了5公里土路后,車卡進泥里,我們兩人抬著車走了半里地。南星河沒有橋,只能劃竹筏,河水漫過褲腳,冷得我們直打哆嗦。走了2小時我們才到村寨,穿過雨林時,藤蔓勾破了警服,樹枝劃傷了我們的胳膊。”董志春回憶。
“我當時最大的阻礙是沒文化。”董志春說,他是基諾族,在部隊學習了簡單的漢語,接觸派出所工作才發現,從做筆錄到寫報告,自己的文化水平“差遠了”。于是,董志春養成寫筆記的習慣:“基諾族有語言沒文字,我偏要做一名會寫字的基諾族民警。”
董志春腳踏實地扎進村寨,挨家挨戶了解每個家庭的基本情況,并做好文字記錄保存下來。
1989年,巴卡老寨的巖某因鄰居誤砍他家兩棵橡膠樹,火急火燎要去“討說法”。董志春趕到后沒急著亮身份,而是掏出筆記翻到巖某家那頁,用基諾語說:“你家孩子去年考上鄉小學,學費還是鄰居幫著湊的,你忘了?”
巖某愣了愣,董志春又翻到后面:“鄉農技員說的,你家再種3畝橡膠樹,明年能多收2000元,犯不著為兩棵樹毀了日子。”
說著,董志春把筆記遞到巖某手里,紙頁上清晰記著“巖某家需農技指導”。巖某放下獵槍,跟董志春去鄰居家喝了杯茶,兩人和好如初。這起差點釀成大禍的沖突,靠一本筆記化解了。
如今,民情筆記依然管用,民警遇到與群眾交流不暢的情況時,“亮”出民情筆記,矛盾糾紛調解難度“能降三分之一”。

把防線“織”到火塘邊
退休那天,董志春把74本筆記交給派出所時,里面夾著一張泛黃的照片:1998年,董志春和村民一起修山路,臉上沾著泥,笑得露出牙。他說,基諾山的路要修平,人心的路也要修平。
如今,這些筆記成了所里平安課堂的教材。龔政威告訴記者,該所“黨建+楓橋經驗+民族團結”的“新時代楓橋式派出所”創建模式,是從筆記里“長”出來的。
“當年董志春靠走,現在我們靠網連。”龔政威指著墻上的網格圖,46個村寨被分成54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民警+村民”搭檔。
該所幫助當地基諾族村寨創新村級治理模式,以巴飄村為例,村里已組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村民自治、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5支隊伍:黨員先鋒隊帶頭包片,綜治小分隊巡山護寨,志愿巾幗隊照顧老人,先輩老人隊調解糾紛,團員青年隊宣傳反詐,切實增強當地的基層治理效能。
民警與5支隊伍一起推進平安基諾建設,巴飄村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2024年8月,村民朱某在某工地操作挖掘機時,不小心碰傷工友王某的腿,三方就醫藥費問題吵到派出所。民警沒急著斷案,而是把他們帶到調解室,特邀調解員是寨中長老白臘先。白臘先用基諾語開導,律師用民法典講責任,最后朱某賠了8000元,工地老板賠了6萬元,大家握手言和。
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該所把防線“織”到火塘邊。先輩老人隊用基諾語講案例,團員青年隊在微信群發反詐短視頻,甚至把反詐知識編進“特懋克節”歌舞里。今年,基諾山45個村寨實現“零電詐”,成了西雙版納州反詐樣板。
竹攤背后的“三零”村寨
董志春的工作方法及奉獻精神被新一代民警傳承延續。調解鄰里糾紛時,民警學董志春帶罐竹筒茶,先聊家常再講法;走訪村寨時,他們照著筆記里的“村民喜好”準備小禮物——給愛唱歌的老人帶張基諾族山歌光碟,給種橡膠的農戶帶本農技手冊。
退休的董志春偶爾還會來市集轉轉,看到敞著的竹攤和掃碼付款的村民,他總會掏出手機翻出保存的筆記照片笑著說:“你看,1990年那頁,我寫了‘巴飄村集市沒人敢敞攤怕被搶’,現在倒好,攤沒人守也沒人拿,這就是我當年記筆記時最想看到的日子。”
無人值守的竹攤不是偶然的信任,而是基諾山“零報警、零發案、零電詐”“三零”村寨最生動的日常縮影,每一道竹紋里,都藏著警民攜手筑平安的細碎故事。
更讓人暖心的是民族團結的煙火氣。每到“特懋克節”,基諾族、漢族、傣族村民會一起跳大鼓舞、品基諾菜。游客徒步旅行,向導會主動講基諾族大鼓的故事,游客也會買村民的茶葉、蜂蜜。
“以前游客來,村民會躲著走,現在我們一起開民宿、辦農家樂。”巴朵村黨支部書記高興地和記者說,2024年村里靠雨林徒步增收150萬元,各民族村民分紅時,臉上滿是燦爛的笑容。
“三零”村寨的根基,是董志春和基諾山派出所代代民警用筆記“磨”出來的。如今翻開筆記,“零沖突”“無糾紛”的記錄越來越密,那些沾著橡膠汁的字跡,成了“零發案”村寨的第一份臺賬。
“三零”村寨的底氣,藏在代代民警接續的民生警務里。2024年,該所“波遮”調解室處理的112起矛盾糾紛中,調解化解率達98.3%,“民轉刑”案件零發生。
“三零”村寨的關鍵,是民警把反詐防線織進村民的生活里:“騙子不會說基諾話。”“不點陌生鏈接。”“要是有人讓你轉錢,直接打電話問派出所民警……”
這份成績,是村民從“聽不懂反詐”到“主動防詐騙”的轉變,也是警民同心的又一見證。
基諾族有句諺語,“一棵草擋不住風,一片草能護好苗”,這便是基諾山派出所“扎根基層踐行諾言”警魂的源頭。“山連水,水連村,寨寨相連心”,基諾山派出所民警深知:“平安不是民警寫在本上的,是揣在每個村民心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