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云海翻涌、赤水河奔騰蜿蜒、萬峰林田疇鋪錦……盛夏時節,穿行貴州大地,一幅“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唯美畫卷在眼前徐徐鋪展。
綠水青山是貴州的一張亮麗名片。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牢記囑托,奮勇前行。作為守護綠水青山的關鍵力量,貴州政法機關始終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最務實的行動,織牢生態保護法網,奮力書寫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精彩答卷,讓人民群眾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圖為游客在萬峰林景區游玩。
夯實法治保障 托舉盎然綠色
2007年,貴州法院成立了全國首家環保法庭——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開啟了環境司法專門化建設的步伐。
如今,這樣的環境保護法庭,貴州有35家。各級法院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實際,將綠水青山、傳統村落等納入司法管轄。
生態環境事關民生福祉,青山綠水離不開法治保障。近年來,貴州出臺《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等130余部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構建起具有貴州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法規體系。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貴州政法系統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點痛點,以司法專業化改革為突破口,為綠水青山構筑堅實法治屏障。
嚴格執法,守護生態安全底線——
長江十年禁漁是生態保護重中之重。2023年5月,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巡查民警抓獲非法電魚嫌疑人邰某,隨后順藤摸瓜,深挖出一個橫跨劍河、臺江、施秉三縣的非法捕撈、收購、販賣、運輸、銷售犯罪網絡,成功打掉4個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60名,查獲并放生野生魚238公斤。
這場“捕、購、運、銷”全鏈條打擊,彰顯政法機關“零容忍”守護生態紅線的雷霆之勢,為推進美麗貴州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監督利劍。
創新實踐,打造長效保護范式——
黔東南州人民檢察院立足辦案實踐,在全國率先推動“公益訴訟守護傳統村落”寫入地方性法規,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荔波縣人民法院成立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環境保護法庭,打造全省首個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品牌——司法“藍絲絨”系統工程,用司法之力織密珠江源頭生態保護體系。
對生態負責,就是對人民負責。各級政法機關聚焦重點流域、區域與行業,以創新實踐探索保護新路徑,讓山水記得住鄉愁,讓綠色守得住永恒。
碳匯認購,書寫綠色治愈新篇——
2023年,當雷公山千年楠木被盜割的傷痕刺痛苗寨鄉親,一紙判決書帶來轉機:法院創新裁定“碳匯認購+修復救治”,讓古樹有了“法律監護人”。雷山縣人民法院審理的這起盜割“古楠木王”環境公益訴訟案,入選“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
法治力量從懲戒向修復延伸,讓傷痕化作新生印記。
從烏蒙山麓到都柳江畔,從環保法庭的星火燎原到創新治理的立體網絡,法治重器正托舉起黔山秀水的盎然綠色。
圖為航拍梵凈山景區。
強化協同聯動 護佑山水安瀾
萬峰湖畔,碧波蕩漾,魚躍鳥飛。
遠處,岸邊觀景臺、釣魚臺、布依農家在青翠的芭蕉林掩映下隱約可見。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亂象叢生、水質黑臭,曾被列為貴州省“十大污染源”之一。
地處黔桂滇三省(區)接合部的萬峰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2017年以前,由于湖區過度開發,網箱養殖、湖上餐飲、釣魚棚等數量急劇增多,水質急劇惡化。
“沉疴”當需“猛藥”。為讓萬峰湖得以新生,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開展以全面取締網箱為重點的“清網行動”,黔西南州公安機關重拳出擊整治萬峰湖亂象。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萬峰湖地處貴州、云南、廣西三省(區)結合部,貴州檢察機關積極爭取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支持。201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破題,推動三?。▍^)從“各自為政”轉向“協同作戰”,53.5萬平方米非法網箱被拆除,一湖碧水重現生機。
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呼喚治理的協同性。貴州政法機關打破地域與部門壁壘,構建多元共治格局,守護流域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依法打擊生態環境犯罪——
全省公安機關深入組織開展“昆侖”“春風”“平安長江”以及打擊“洗洞”“洗坡”盜采金礦、破壞珍貴樹木資源違法犯罪等系列專項行動,以“零容忍”態度依法嚴打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犯罪。
部門攜手凝聚保護合力——
貴州省高院與省檢察院、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同頻共振,從聯席會議、信息共享、案件移送、重大案件會商督辦、緊急案件訴前查處等方面加強協作,推廣環境社會治理新模式,構建多元解紛機制,共護綠水青山。
基層聯動激活“神經末梢”——
赤水河流域建立貴州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并探索創新“互派河長”“流域河長”機制以及“河長+警長+檢察長+義務監督員+巡查保潔員”的治河模式,有效推動“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轉變。
一個個硬核舉措、一次次生動實踐,不斷厚植美麗貴州建設的法治基石,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圖為荔波縣小七孔景區。
增進民生福祉 促進綠富同興
“環境好,空氣清新,生活在這里感覺特別好!”家住貴陽市白云區麥架河濕地公園旁的市民李新感嘆道。
過去,這里由于過度開采石灰巖礦,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后來,在省、市、區檢察機關的介入和督促下,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責令企業進行整改治理,河道兩岸再現水清岸綠,周邊居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守護綠水青山的最終目標是惠及人民。貴州省各級政法部門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凝聚法治之力、筑牢發展之基,不斷筑牢守護綠水青山和增進民生福祉的法治防線。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在法治護航下,貴州全省上下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紅利正逐漸化為民生福利——
空氣清爽宜人。9個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8.6%,夏季平均氣溫23℃,是全球同緯度最涼爽的區域之一。
山林蒼翠如黛。貴州省森林覆蓋率達63.3%,生態質量為Ⅰ類,已知生物物種達2.4萬種,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碧水靈動清冽。主要河流222個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99.1%,23個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一脈清流潤澤千鄉萬寨。
綠產豐饒惠民。1.66億畝“綠色銀行”孕育森林康養、林下經濟、休閑旅游等新業態,全省綠色經濟占比46%,生態富民之路越走越寬。
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為底色,以法治為保障。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貴州省政法機關正以更高水平的政法工作、更高質量的法治服務,用心用情守護好黔山秀水,讓綠色成為貴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圖為俯瞰黔西市金碧鎮沙嘎坡林業碳匯基地。
短評:法護青山山更青多彩貴州更多彩
黔山含黛色,碧水漾清輝。
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貴州的每一片綠意都關乎國之生態大計。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3.3%、主要河流222個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99.1%、綠色經濟占比46%……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后,是法治護航綠水青山的堅實足跡。
以法為盾,守牢生態生命線。出臺《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聯動河長制、林長制等制度體系,貴州將生態保護的要求嵌入立法、執法、司法全鏈條。當法律條文化作巡河護林的腳步、制度約束變為企業治污的準繩、司法利劍斬斷破壞生態的黑手,才能讓山巒愈顯蒼翠,江河更見澄澈。
與法同行,激活綠色新動能。從巡河員手持法條勸阻非法排污,到村民依據規定參與生態保護,再到司法機關公開審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法治不僅是剛性的約束,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著“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推動守護青山綠水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依法善治,繪就生態新畫卷。生態補償機制讓保護者獲實益,環境信用評價倒逼企業轉型,“生態司法+修復”助受損環境重煥生機。法治以多元手段破解生態治理難題,既守牢紅線底線,又為綠色發展拓路,讓制度優勢持續轉化為治理效能,護黔山秀水永葆靈秀。
法治立根,生態固本。實踐證明,唯有以法治劃定生態邊界,用制度夯實發展根基,方能讓青山永駐、碧水長流。如今的黔貴大地,江河安瀾映蒼翠,沃野含秀蘊生機,這幅流淌著生命力的生態長卷,恰是法治護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