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探索并扎實推進生態警務建設,通過建立完善“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以扎實舉措守護山城綠水青山,為重慶建設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貢獻公安力量。
多跨協同,共筑生態防控體系
全市公安機關強化與相關行政部門的聯動協作,推進區域警務合作,持續織密生態保護防線。今年3月,南川區公安局根據群眾舉報,快速反應,聯動山林警長、護林員等力量,成功偵破一起在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非法砍伐林木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張某忠等人,有效震懾了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此案是南川區生態警務站高效運行的一個縮影。

南川區公安局通過制定專項實施方案,明確生態警長、生態義警隊伍及生態警務站、室、點一體化建設路徑。目前已聯合金佛山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林業、生態環境等部門,組建區、鎮、村三級生態警長隊伍,設立20余個生態警務站點,并與貴州省相鄰縣聯合設立邊區生態警務聯勤點,形成了網格化防護布局。

榮昌區公安局創新推行河庫警長制,由涉河庫派出所所長擔任河庫警長,牽頭負責水域巡邏防控與違法犯罪打擊。同時,構建“生態派出所+生態哨兵科普教育+多部門生態巡邏隊”三位一體警務模式,聯合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開展常態化巡河,覆蓋重點水域“五點四線”,并運用步巡、車巡、舟巡、無人機巡等方式,構建陸水空立體化監測網絡。此外,榮昌區局還與四川瀘州、內江、達州等地共建川渝聯合生態警務室及生態保護聯盟,協同打擊跨界環境污染、非法捕撈等犯罪。2024年以來,已偵辦跨界環境資源類案件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1人。
重慶公安持續深化區域生態警務協作,與四川、湖北、貴州等地公安機關簽訂協作機制,共同打擊跨流域、跨區域污染環境犯罪,并與相關省市建立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等專項合作機制,聯合生態環境、檢察等部門出臺跨省聯合執法規范,與云南警方建立警務戰略協作,構筑起堅實的區域生態安全屏障。
科技賦能,提升精準打擊效能
全市公安機關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推動生態保護工作向智能化、精準化轉型升級,徹底改變了過去“靠腿走、靠眼看”的傳統模式。
梁平區公安局雙桂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生態警務站于2025年7月4日揭牌運行,該站整合公安、林業、環保等多部門信息資源和力量,依托數字化平臺協同開展生態保護。通過建設數字化應用場景,對生態領域突出問題進行智能監測分析,實現了對生態違法犯罪的精準打擊和風險隱患的源頭治理。近期,該站成功破獲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抓獲犯罪嫌疑人7名。
江津區公安局在重點國有林區建成6個生態警務室,創建“智能監控預警+情指行指揮體系+基層巡防力量”生態警務模式,利用無人機、高空監控視頻等設備,打造空、地、網全方位立體防控體系,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控。截至目前,通過無人機巡防已發現并處置森林火災隱患12起,查處野外違規用火行為18起,協助查處涉林行政案件18起、刑事案件5起。
群防群治,凝聚生態保護合力
全市公安機關注重發動和依靠群眾,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生態守護。
北碚區公安分局澄江派出所位于縉云山麓、嘉陵江畔。去年11月,該所接到游客在縉云山迷路的警情后,立即啟動應急單元預案,聯合相關部門及當地村民,歷經5小時艱苦搜尋,成功救助三名迷路群眾(含一名兒童),確保了群眾生命安全。近兩年來,澄江派出所通過召開院壩會30余場次,廣泛宣傳生態保護知識,吸納群眾成為“生態志愿者”,累計發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收集意見建議80余條,有效提升了轄區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維護了自然保護區社會穩定。去年9月,在一次與漁政人員、村民的聯合夜間巡邏中,當場抓獲非法捕撈嫌疑人3名,收繳漁具20余件,有力護航了嘉陵江生態。

開州區公安局創建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室,創新開展“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一體化保護協作機制,配備專業警力,并與行政職能部門、社會環保組織緊密協作,共同參與生態保護。截至2025年9月,開州區涉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數量同比下降18%,相關警情處置時間大幅縮短,其偵破的一起破壞古樹名木案獲公安部賀電表揚,相關經驗做法獲公安部肯定并向全國推廣。
下一步,重慶公安將繼續以各類功能清晰的生態警務站(室)建設為載體,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強化科技賦能,統籌各方力量,持續深化生態警務工作,堅決為巴渝大地的綠水青山筑牢安全防線,讓重慶的山水“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