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綜治中心的調解,漏水糾紛解決了,鄰里關系也沒受影響。”2025年3月,一起因房屋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分流至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綜治中心。駐中心法官以“咵天”方式融情于理,耐心厘清責任,最終促成王某主動賠償,雙方握手言和。
近日,多起像這樣的基層矛盾在武昌區綜治中心高效化解,成為武昌區人民法院深度融入綜治中心、賦能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圖為武昌法院駐區綜治中心調解法官組織開展調解工作。通訊員供圖
陣地前移化解薪愁“一攬”無憂
近年來,武昌法院立足審判職能,探索“法院+綜治中心”基層治理新模式,促進矛盾糾紛就地、源頭化解。駐中心法官殷翩翩介紹:“法院通過精準篩選適宜調解的糾紛,積極引導當事人選擇非訴方式,全程提供專業指導、場所及人員支持。”
“本來只是咨詢怎么打官司,沒想到法官直接把事兒給解決了。”5月9日,被拖欠勞務費的吳某來到綜治中心咨詢訴訟事宜。
駐中心法官敏銳發現,該案雖標的較小,但涉及同一單位多名員工,存在群體性糾紛風險。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法官迅速啟動調解程序,聯合人社等部門協同處置。數日后,吳某被拖欠的800元工資全部到賬,其余被欠薪的員工的糾紛也一攬子得到解決。
如今,以綜治中心為陣地、法院調解職能為支撐的“法治前哨”模式,已深度嵌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成為預警風險、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線。武昌法院將司法服務持續前置,不僅在糾紛發生后及時介入,更在群眾咨詢階段主動排查隱患,真正實現“咨詢即調解、來訪即化解”。
2025年以來,法官通過接待咨詢主動識別并化解潛在糾紛76件,有效防止矛盾升級。
多元協同噪音困局“一門”化解
法院與綜治中心如何聯動,才能實現“1+1>2”的治理效能?武昌法院用一個生動的調解案例寫下了答案。
“這震樓器確實不對,我這就拆。”“我們也有責任,以后注意。”2025年3月,一起因噪音引發的鄰里糾紛在武昌區綜治中心成功化解。樓下住戶因難以忍受兒童跑跳噪音,安裝震樓器反擊,導致矛盾激化。
綜治中心通過預警機制發現后,迅速啟動“法官駐點+部門聯動”機制,法官聯合住建、環保、市監等部門組成調解組,從專業角度分別介入——住建檢測樓板隔音、環保監測噪音分貝、市監核查震樓器來源,法官則從情、理、法三方面與雙方溝通。最終,甲某拆除設備并道歉,乙某承諾加鋪隔音墊,雙方簽訂調解協議。
“通過‘法官駐點’模式,我們與多部門協同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務,實現群眾訴求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武昌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機制高效整合社區網格、公安、司法等資源,實現對矛盾糾紛的全天候監測與一站式調處,真正形成多元共治合力。
據統計,2025年以來,武昌法院已引導至綜治中心化解非訴糾紛271件,委托綜治中心先行調解378件,物業、鄰里等高發糾紛數量顯著下降。
解于萌芽普法潤心“一語”促和
“我們不愿孩子活在爭吵聲中。”2025年初,一對因育兒分歧鬧至離婚的夫妻,在武昌區綜治中心道出心聲。法官并未急于推進程序,而是以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為核心展開調解。
法官將法律知識融入生活場景:針對教育理念沖突,援引《家庭教育促進法》,結合典型案例,闡釋父母言行對孩子心理的深遠影響,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點明家長責任,引導雙方反思自身行為。
“孩子日記里那句‘希望爸爸媽媽別吵架’,深深觸動了我們。”在法官情理交融的引導下,夫妻二人逐漸放下對立,意識到家庭和睦的珍貴。最終他們不僅消除嫌隙,而且撤回離婚訴求,更承諾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責任,共同為孩子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這一轉變,正是武昌法院“調解中普法、普法中化解”工作理念的生動體現。法官以群眾聽得懂、能共鳴的方式,既解“法結”,又化“心結”,推動矛盾從“化于未發”到“解于萌芽”。
據統計,2025年以來,武昌法院通過綜治中心運用普法融合調解成功化解家事糾紛66件,逾九成當事人對法律的理解更為深入,調解協議自動履行率顯著提升。
從“多處奔走”到“一站辦理”,武昌法院與綜治中心的深度融合,打造了前端精準分流、中端專業調解、后端司法保障的全鏈條解紛模式。未來,武昌法院將深化與綜治中心協同聯動,深度融合數字法院建設,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有溫度的司法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