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南岸區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運用人民調解的工作方法,在持續深化訪調、警調、訴調“三調合一”工作的基礎上,拓展復調對接、援調對接機制,形成“五調合一”工作新格局,助力人民調解員當好基層矛盾糾紛“解鈴人”,繪出了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的好“楓”景。
實現”一站式”化解矛盾
“過去,基層存在治安報警多、法律訴訟多、信訪矛盾多的‘三多’現象,矛盾糾紛在社區、鎮街、部門之間打轉,化解效率低。”南岸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在南岸區委政法委的支持和指導下,推動各部門多跨協同,各司法所靠前一線,積極做好基層矛盾糾紛化解這一“解鈴工作”,探索警調對接、訪調對接、訴調對接的“三調合一”機制,用“一根針”連起社區網格、基層派出所、法院訴前調解中心、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等“多條線”,實現各類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和調解。
“三調合一”機制的運行,正是南岸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也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南岸模式。一枝獨秀不是春,“三調合一”機制在南岸拔節生長,目前,全區15個鎮街已建成18個“一站式”調解中心,成為了糾紛化解的“主陣地”,57名專職人民調解員成為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解鈴人”。
調解機制從鎮街延伸至部門
隨著基層群眾矛盾糾紛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南岸區進一步發揮人民調解在行業、專業領域的重要作用,深化“三調合一”機制,在重點領域建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提升了調解工作的專業性。
針對勞動糾紛頻發問題,區司法局與區人力社會保障局聯動建立了“勞動糾紛一站式聯處中心”,創新“多、快、好、省”的勞動糾紛化解法,整合各方資源,簡化流程手續,破解勞動糾紛當事人多頭跑、耗時長、對話難、成本高的問題,客觀提升了勞動關系和諧度。該中心自成立以來,調解和解4116件,其中司法確認1695件。案件處理平均時長縮短至6天,維權時長縮短90%。
此外,還與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聯動建立的物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就地化解了居民與物業之間的矛盾糾紛。近一年來,物業調委會收案涉及10977戶,調解成功了2323戶。
截至目前,南岸區共成立18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將調解機制從鎮街延伸至部門,有效化解了專業領域的矛盾糾紛,使“三調合一”得到了深化和推廣。
線上“解鈴”高效解決糾紛
“多虧你們趕過來調解,不然我們今天估計要在這兒吵一天了?!蹦习秴^某處工地上,一名汗流浹背的工人真切地感謝道。
這是發生在南岸區某一施工現場的勞動糾紛,雙方當事人在現場爭執不下,眼看著情況一發不可收拾,調解中心接到電話后,調解員火速趕往工地現場“解鈴”。調解員運用“重慶調解在線”手機端,錄入案件相關情況,現場查詢相關法律依據,一鍵生成了調解協議,向雙方當事人作了解讀后,雙方當事人認可簽字,矛盾就此消弭,從接電到簽署協議僅用了半小時。
南岸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自“重慶調解在線”系統應用以來,打破了線下空間的限制,調解員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利用數字技術隨時開展“解鈴工作”,省時省力省心。在遇見突發情況趕往現場調解時,也不再需要將當事人帶往調解中心進行流程確認,現場就實現了調解全流程服務。
升級打造“五調合一”機制
為實現矛盾多元化解,南岸區司法局再次升級“三調合一”機制,在復調對接、援調對接上下苦功夫,探索打造“五調合一”新機制,實現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多跨協同。
近年來,面對行政復議案件快速增長的情況,南岸區司法局積極推進行政復議與人民調解對接聯動,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率先成立區行政爭議調解委員會,設立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工作室,選聘退休法官、檢察官、警官及專業律師等作為調解員,化解了疑難爭議案件,節約了司法資源。同時,在全區15個基層司法所和法律援助中心設立行政復議受理窗口,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行政復議網上申請“不打烊”。
2024年以來,全區共調解行政復議案件137件,調解后達成和解協議并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有28件。與此同時,針對群眾矛盾糾紛化解中普遍存在的“法律程序繁瑣、調解資源分散”問題,區司法局充分發揮法律援助與人民調解在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方面的職能作用,積極探索法律援助與人民調解“援調對接”工作模式,不斷創新基層“解鈴”的新方法。
下一步,南岸區司法局將在市司法局的指導下,繼續打好多元“解鈴”組合拳,擦亮法治惠民品牌,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