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法院近年來不斷探索未成年人保護新路徑,立創新機制踏出精準救助之路,抓前端防范深化未雨綢繆之策,優化審理程序推動納入立法之軌,全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筑牢堅實司法屏障,打造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的“基層樣本”。
精準救助 絕不能拋下孩子不管
日前,一起普通的離婚案在簡易巡回法庭內審理,雙方堅決要求離婚,男方更有意愿撫養孩子,案情簡單,可快速判決結案。但該案的特殊性在于雙方當事人都是殘疾人,他們的孩子小蘭是一個患有智力二級殘疾的九歲小女孩。
庭審現場,小蘭緊緊地攥著爺爺的手,眼神飄忽,透著稚嫩和怯懦,在爺爺身后探出小小的腦袋,看著她的父母大聲爭論撫養歸屬,突然,這雙眼睛噙滿了淚水。
這雙流淚的眼睛深深地印在了該案審判長楊飛雪的心里。在隨后的家事案件調查中,楊飛雪了解到,小蘭媽媽僅能從事部分家庭勞作。小蘭爸爸現做保安工作,日休夜作,與家人尤其是小蘭缺乏基本的交流。爺爺七十多歲且右眼失明,承擔家里的大部分勞作和家務,是小蘭最依賴的人。
一個九歲的小女孩,本該享受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美好童年,卻如此孤獨、沉默、膽小、不與外界交流,被隔離在正常生活之外,她最缺的并不是物質,而是對其智力發育、社會融入、交流障礙的精準救助。
為了將一個孩子拉出黑暗,楊飛雪和少審法官們分工協作,走訪社區、街道,聯系民政、婦聯和學校等單位,協調專業機構和公益團體,讓小蘭的救助工作落到了實處:由沙坪壩區法院牽頭協調,該區慈善總會和所在街道商會提供資金支持,高校提供心理輔導、特教專業人員支持,社區提供心理輔導及知識輔導場地支持,小蘭所在小學提供特教場地支持。
每周三特教專業老師在小學對小蘭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特殊教育,每周五心理咨詢師在社區四點半課堂對小蘭及其他孩子進行團體輔導和知識傳授,他們共同幫助小蘭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文化知識,引導小蘭如何與周圍人交流,同時也引導其他人如何與小蘭交流。
半年后,小蘭的交流能力明顯改善,她從小學一年級的課本開始學習阿拉伯數字和漢語拼音的讀音和書寫,遇到困難學會了向別人求助,并且交到了好朋友,一切正在朝著實現小蘭獨立生活、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景邁進。
據了解,在長期的家事案件審理方式的探索過程中,沙坪壩區法院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未成年人救助機制”,搭建起包含行政部門、社會團體、NGO、NPO等組織的聯合救助幫扶平臺。一旦在審理家事案件中發現確需救助的困難兒童,立即啟動“救助機制”,制定精準幫扶方案,整合社會資源,精準救助了一個又一個身陷困境的未成年人。
法治副校長 用心沁潤每一株“幼苗”
“以后遇到校園霸凌,知道該怎么做了嗎?”在向家灣小學擔任法治副校長的任琴琴拿著自己做的教學道具向講臺下的學生們提問,旁邊的手語老師快速地將這句話用手勢傳遞給同學們。
這一幕發生在今年年初,沙坪壩區法院法官任琴琴作為該校法治副校長,按照慣例精心準備了法律知識課件,來到學校普法。
向家灣小學,是一所公辦的既有普通教育又有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學校,有很多聾啞、智殘的孩子在這里上學。每個季度,任琴琴和蔡洪林兩位法官在繁忙的審判工作之余都會留出時間來到這所位于歌樂山上的學校,與孩子們交流,向他們普及法律知識。孩子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琴琴姐姐”“蔡蔡哥哥”。
據了解,為了讓“法治副校長”機制切實發揮效用,沙坪壩區法院將主要力量集中在一些留守兒童多、特殊孩子多的薄弱學校,以及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學校,根據需求為特殊學校配置一男一女兩位法治副校長,形成校園法治建設和法院送法服務有機對接的格局。為此,沙坪壩區法院主動與區教委對接,研究確定特需學校16所,將法治副校長全部下沉。
一個個法治副校長們頻繁往返于法院與學校之間,將一顆顆法律的種子播撒進青少年的心田。
創新審理程序 引入心理測評機制
深夜,一個少年趁夜穿過半掩的大門潛入了一間存放貴重物品的廠房,盜竊價值共計人民幣22680元的集成電路芯片2盒,銷贓后獲得贓款人民幣700元。案發后,唐某的父親退賠了全部損失。
在該案的審理過程中,資深少審法官劉原引入心理測評機制,對接心理咨詢機構派遣具有成長心理學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介入,對唐某進行心理疏導,圍繞生理、心理、家庭、社會、學習成長環境等因素對唐某犯罪原因進行全面分析,并制作《心理測評報告書》,其中包括涉及唐某個人、家庭、社會各方面需要予以著手的矯治建議。
“直接判案既省事又快捷,為什么我們還要堅持大費周章地投入這么多時間、精力、資源?”劉原指出了心理測評機制的必要性,“因為‘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必須貫穿審判執行、判后延伸幫教、順利回歸社會全過程。《心理測評報告書》能更客觀、全面地反映未成年罪犯的心理特征,在后續矯正中所具有的參考作用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