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重慶城口法院用專業的法律素養解“法結” 用溫暖的為民情懷化“心結”
    時間:2025-08-08 15:11來源:重慶長安網責任編輯: 李鴿


    “一個雞蛋還沒散黃,一筆寫不出兩個羅字哩!”近日,面對情緒激動的羅某甲和弟妹張某,重慶市城口縣人民法院法官魏興用略帶“土味”的話說道。

    原本相親相愛的羅氏一家,如今為了這塊承載著兒時記憶的土地劍拔弩張。羅某甲、羅某乙系親兄弟,原一家人均居住在地名為“老屋基”的家中。隨著各自成家、父母離世,“老屋基”逐漸演變為栽種農作物的土地。后羅某乙因病去世,羅某甲發現自己長期耕種的“老屋基”土地登記在了羅某乙兒子的名下。一邊是土地的合法登記問題,另一邊是血濃于水的親情,當調解陷入困局時,如何破局成為法官魏興亟需解決的難題。

    聯建+共建,理順“解題思路”。經過一番調查,魏興發現該土地糾紛本身不復雜,但是親情一旦產生裂縫便難以愈合。為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避免“家庭小糾紛”演變成“感情破裂大訴訟”,城口縣法院廟壩法庭積極發揮“紅城有法陌上天平”黨建品牌作用,啟動“一庭兩所”機制,聯系羅家所在村黨支部,擴大解紛“朋友圈”,與經驗豐富的司法所調解員、深諳村情民意的村黨支部書記組成聯合調解小組,一起到群眾中去,將調解桌搬到群眾家門口。

    多元+聯調,優化“解題方法”。“父母離世,我獨自在這地上辛苦耕種二十多年,春種秋收,汗水都浸透了田埂。他們都在外經商,怎么這地突然就在他名下了?”羅某甲無奈地說道。

    “大哥,羅某乙在世的時候你們不說,他這才過世幾年哦,你們就這個樣子了,‘老屋基’既然登記在我們證上,那就是我們的。”弟妹張某聽到大哥因為土地的事情如此激動,也不甘退讓。面對羅某甲的訴求和張某手持的土地證,雙方各執一詞,矛盾一度激化。親情在現實的利益面前變得脆弱,一場家庭內耗似乎難以避免。

    “你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一家人啊,為了這么點土地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傳出去多不好聽咯。”村支書語重心長地說道。“你們兄弟姊妹一起在這塊土地上長大,現在二弟走了,留下他們孤兒寡母,大哥作為長輩,是不是也該多一份擔當?”司法所調解員試圖引導雙方回憶過往的手足之情,體諒彼此的現實難處。

    “土地承包以戶為單位,羅某乙去世后,張某及其兒子作為家庭成員,對其名下的土地仍享有權益。若允許羅某甲繼續耕種該土地,既可以避免土地撂荒,也是你們羅家人親情的延續。訴訟有風險,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接下來,魏興從法理情的角度闡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法律規定、土地價值以及訴訟可能面臨的風險。

    黨建+治理,提升“解題效率”。經過數小時耐心細致的法理分析和情感疏導,最終,羅某甲與弟妹張某達成一致意見,在充分保障張某母子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同意由大哥繼續耕種該地塊。一場可能對簿公堂、割裂親情的糾紛就此化解。

    近年來,廟壩法庭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建引領,打造“紅城有法陌上天平”黨建品牌,將品牌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常態化開展“一庭兩所”支部聯建共建活動,聯合多方力量,以接地氣的調解方式,在田間阡陌、在群眾身邊,用專業的法律素養解開“法結”,用溫暖的為民情懷化解“心結”,始終踐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宗旨,真正做到了“案結事了人和”,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