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霧中,湖北巴東縣茶店子鎮朱砂土村村民沈某攥著土地租賃合同,滿臉笑意走進鎮綜治中心——曾經與農業公司劍拔弩張的土地糾紛,即將在這里畫上句號。這一幕,正是巴東縣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巴東縣緊扣省委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要求,建成1個縣級、12個鄉鎮綜治中心并實現實體化運行。走進縣級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成效顯著:群眾訴求從登記到辦理流程清晰,入駐單位循著調解、行政復議、訴訟等“路線圖”,在法治軌道上化解矛盾。該機制先后獲《人民日報》客戶端等權威平臺推介,成為當地綜治工作的亮眼名片。
從“各自為戰”到“攥指成拳”:實體平臺打通解紛堵點

湖北省巴東縣綜治中心辦公地址
“以前跑遍法院、信訪局,問題也沒個準信;現在進一扇門,各部門當場對接。”剛辦完司法確認的野三關鎮農民工張某,拿著調解書難掩激動。此前,他和工友們被某公司拖欠工資許久,多次交涉無果后,抱著希望找到鎮綜治中心。
中心當即啟動“1+4+N”聯動機制,公安、司法、勞動監察等部門迅速集結:核查結算單、固定證據,同時從“保障農民工權益是底線”出發,反復與甲方企業溝通。調解現場,工作人員搬出《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明確義務,解讀法律后果,還聯系上躲債的企業負責人。最終,甲方企業同意墊付工資,涉事工友們順利拿到拖欠薪資。
這樣的高效,源于“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架構。縣級綜治中心劃分五大功能區:接訪處訪區傾聽訴求,調處化解區聯合辦案,調度督辦區實時更新全縣糾紛數據。20余名來自不同部門的常駐人員,由中心統一調度;“日收集、日研判”制度更確保風險早發現、早處置。
據統計,一段時間以來,巴東縣綜治中心及鄉鎮分中心接待群眾來訪數百批次,辦理人民調解案件數百件,成功率超九成;12309檢察服務熱線回復率、行政復議案件辦結率均為100%,真正實現“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讓群眾從“跑斷腿”變為“少跑腿”。
從“被動應對”到“源頭化解”:楓橋經驗落地生花

2025年7月1日多方聯合調解現場
“譚法官,太感謝了!我家的墻終于能修了。”傍晚的綜治中心外,老趙緊握著調解員譚文芳的手。此前,小區管道改造時水管脫落,他家和樓下老李家中被淹,施工方卻推諉扯皮,兩家險些動手。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老趙找到縣綜治中心。接待員迅速聯系有多年審判經驗的譚文芳。譚文芳沒有急于對質,而是先到現場取證、安撫老趙,再通過網格化平臺找到躲在工地的施工方向某。調解中,她拿出《民法典》明確責任,又按折舊、市場價算細賬,將賠償額定在向某可承受范圍,還勸說雙方各退一步。最終,向某同意分階段付款,老趙和老李也減免部分金額,協議當場完成司法確認。
這樣的“柔性調解”在巴東隨處可見:沿渡河鎮總結“聽、理、勸、借、靠、了”六字經,大支坪鎮探索“七步走”調處機制,“黃在軍工作室”成功化解多起糾紛。此外,巴東還推出“五類保險兜底”模式,財政出資購買救助類保險,引導群眾購治安、民生類保險,過去一年累計賠付數百萬元,讓安全感扎根群眾心中。
從“矛盾上交”到“就地解決”:三級聯動織密平安網

茶店子鎮綜治中心組織村民和某農業有限公司進行調解
“沒有鎮、村聯合調解,我的地就沒了。”站在自家田埂上,沈某滿心感激。此前,村里引進的農業公司超范圍施工占用他的土地,交涉無果后,他向信訪局反映情況。
茶店子鎮綜治中心立即啟動縣、鄉、村三級聯動,聯合農業、自然資源、司法等部門及村委會組成小組,聘請第三方測繪確認侵權事實。調解會上,雙方互不相讓,小組分頭溝通:向沈某說明企業帶來的就業紅利,對公司強調“合法經營才能長久”。經過多輪調解,雙方達成協議:公司退地、補償,提供同等面積土地,沈某及家人可優先務工,村里還成立監督小組保障權益。
這是巴東三級綜治網絡的常態:縣級中心統籌“大腦”,鄉鎮中心作為“主戰場”,村(社區)工作站、網格員化身“毛細血管”收集民意。信陵鎮營沱社區書記說:“我們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層,已處理鄰里、情感糾紛多起。”
同時,巴東推動“楓橋式”創建,“家門口的檢察院”受理咨詢百余次,“楓橋式法庭”民事調解率超七成,“楓橋式司法所”辦理法律援助數十件,縣法律援助中心還獲評“全國先進集體”,成為全州唯一獲此榮譽的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