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福建龍巖城區的各社區,路口街角、居民樓邊,常能看到一抹抹亮眼的紅色橫幅——“居民們,我是您的社區民警XXX,有事聯系我→電話:xxxxxxxxxxx”。
紅底黃字的橫幅上,社區民警的姓名、聯系電話一目了然,沒有華麗辭藻,沒有復雜設計,用“大尺寸、高醒目”的優勢,讓社區民警的聯系方式更易觸達,成為預防警務落地的生動注腳。
“抬頭就能看見”
傳統警民聯系卡是群眾獲取民警聯系方式的基礎渠道,而警民聯系橫幅則讓民警的聯系方式主動映入群眾眼簾。
“以前警民聯系卡貼在電梯邊,沒什么事兒不會特別去看,現在出門走兩步,路邊的橫幅字大醒目,想不注意都難,號碼我早就存下來啦。”對紫金山社區居民王阿姨來說,橫幅最讓她滿意的是“抬頭就能看見”。

社區警民在掛聯系橫幅
這種便捷來自橫幅的多重優勢。相比傳統聯系卡,橫幅3米長、0.6米寬的大尺寸,掛在社區里格外顯眼,遠遠就能注意到;卡通警察標志、黃字配紅底,顏色對比鮮明,不僅年輕人看得清晰,老人也能輕松看清民警姓名和電話;邊上還帶有社區民警的微信二維碼,掃碼添加,有什么事兒隨時都能聯系。
張貼位置更經過細致考量,優先選在社區出入口、單元樓門口、菜場必經路、學校周邊等“高頻動線”。紅坊紫金山社區的橫幅在商業廣場邊,北城紅梅社區的在居民區旁,中城興門社區的在學校附近......大家出門辦事時自然就能瞥見。

群眾掃碼添加民警微信
“就是要讓群眾出門不用特意找,走在路上、進小區、買菜時,都能輕松看到橫幅上的電話并存下來。真遇到事了,能馬上想起來、撥出去。”紫金山社區民警黃博月說,這樣的設計和張貼邏輯,核心就是“讓聯系信息主動出現在群眾視線里”。
一串“靠譜的號碼”
對群眾而言,橫幅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手機里多了一串“靠譜的號碼”,而這串號碼在關鍵時刻總能發揮大作用。
9月2日下午,北城紅梅社區張先生焦急致電社區民警石建斌,稱家中七旬老人外出后失聯,家人多方尋找無果。石建斌的號碼是張先生此前從社區橫幅上留存的,雖從未撥打過,此刻卻成了“救命線”。

紫金山社區警民聯系橫幅
石建斌接到報警后,詳細詢問老人的體貌特征及最后出現的地點,隨后迅速調取周邊公共監控,安排警力展開地面搜尋,最終在往紅坊方向發現老人。次日晚,張先生找到石建斌致謝:“多虧之前從橫幅上保存了您的電話,第一時間就能找你們幫忙!”樸實的話語滿含感激。
除了緊急救助,橫幅的“醒目”也讓日常辦事更方便:有群眾路過紫金山社區的橫幅,記下民警黃博月的電話,咨詢孩子身份證辦理流程,當天就帶齊材料辦結;有群眾在中城九一北路看到民警傅文學的橫幅,打電話反映夜間外賣噪音擾民,3天就得到解決;還有老人在家門口看到民警石建斌的橫幅,及時撥通核實詐騙電話,保住了養老錢……

民警在記錄群眾建議
“橫幅掛出去后,最明顯的變化是群眾找我們的頻率高了,服務效率也提升了。”這是新羅區社區民警的共同感受。如今,黃博月的手機里存著500多位居民的聯系方式,“現在平均每天會接到30多個電話,這些橫幅讓我們和群眾的聯系更緊密了。”盡管每天接聽電話的程序繁瑣,黃博月的語氣中卻滿是成就感。
讓守護離群眾更近
警民聯系橫幅通過“放大信息、提升醒目度”,讓守護離群眾更近,讓問題解決更早。這一塊塊民警聯系橫幅,不只是“信息載體的升級”,更是預防警務理念落到實處的表現之一。
民警傅文學對此深有體會:“說白了,預防警務就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時,主動往前靠。警民聯系橫幅看著簡單,其實就是幫我們把預防警務落到了實處,讓社區少出事、不出事,這才是真的守護平安。”

交易城、北星社區警民聯系橫幅
通過引導群眾“主動留存電話”,把警民溝通的“最后一公里”壓縮成“一鍵可達”,通過“隨時可聯系”的前置服務,構建起“群眾有訴求、民警有回應”的良性互動機制,讓小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小風險防范于未然。
橫幅所承載的不僅是一串電話號碼,更是群眾對公安工作的信任、警民之間的情感聯結,而這種信任與聯結,正是預防警務能夠扎根基層、發揮實效的最堅實基礎,也讓平安龍巖的建設根基愈發牢固。(曾詩怡 吳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