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人民法院成功調解了一批涉及67名勞動者的群體性勞動爭議糾紛。法院通過“綠色通道優先立案+工作專班統一審理+示范庭審集中開庭”的模式,高效平穩地化解了潛在社會矛盾,贏得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生動踐行了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交出了一份“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優異答卷。
批量案件駛入“快車道”
法院開啟解紛“加速度”

67名勞動者稱其在被告單位工作期間,單位因經營不善,未為他們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了順利辦理退休手續,67名勞動者在各自達到退休年齡時,均自行墊付了相關保險費用,現訴請單位予以返還。
當數十位年過半百的原告聚集在立案大廳,道外區人民法院立案庭立即啟動群體性糾紛快速處理機制,開通“涉勞動者維權案件受理綠色通道”,指導并協助勞動者填寫要素式起訴狀,完善立案訴訟材料。與此同時,立案庭與勞動力工作專班及相關業務庭室對接,提升案件處理優先級,并協商決定由院勞動力工作專班負責人統一集中處理。
承辦法官接手案件后,發現該批案件案情相似、爭議焦點一致,故決定打破“一案一送、一案一庭”的傳統模式,采用集中送達、集中排期、集中開庭的“批量化”處理方式,為勞動者們開通糾紛化解“快車道”。
法官當起“法律翻譯官”
算清每一筆“民生賬”

在集中送達過程中,勞動者們主張單位應承擔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全部費用,并出示了被告單位出具的欠據,但未提供其他證據。承辦法官隨即開始普法,向勞動者們耐心說明: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均由單位繳納部分和個人繳納部分兩部分構成。根據法律規定,單位僅應承擔其法定繳費部分,個人繳費部分應由個人自行承擔,不應由單位返還。同時,法官也提醒勞動者,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除了被告單位的欠據之外,還應舉示其墊付保險費的支付憑證。勞動者們聽后紛紛表示:“原來法律是這么規定的,那我聽法官的?!薄斑@法官真好,給我們講明白啦!”
承辦法官隨后聯系被告單位核實情況,單位承認欠款事實,并稱留存了勞動者補繳保險費的票據且記入單位賬簿。承辦法官當即要求單位提供賬簿原件并逐一進行了核對,進一步夯實了案件事實基礎。
法官多走一步
群眾少跑一路
在掌握上述情況后,承辦法官意識到,至此,本案的關鍵點在于核實勞動者墊付保險費用中單位應承擔的具體數額。為此,承辦法官主動延伸調查觸角,前往人社部門調取了67名勞動者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繳費記錄,逐筆計算每位勞動者補繳費用中屬于單位應繳納部分的準確數額,再與支付憑證一一進行核對,確保數額準確無誤。
示范庭審
找到化解糾紛“最優解”

在事實清晰、數據準確的基礎上,承辦法官認為調解的最佳時機到了,遂采用“示范庭審+集中調解”的模式,選取其中一起案件進行示范性庭審,并邀請其他勞動者旁聽。庭審結束后,法官一方面向被告單位釋法析理,明確其法律責任,詢問調解意愿;另一方面,引導勞動者給予合理的履行寬限期。最終,原被告雙方互諒互讓,達成調解。第一起案件的成功處理為后續案件提供了清晰、統一的處理思路,其余勞動者也與單位陸續簽訂了調解協議。勞動者安心、被告單位服氣,雙方均對處理結果表示滿意。
六十七起案件,關乎六十七個家庭。這批勞動爭議案件的成功調解,不僅解決了勞動者的急難愁盼,同時亦是道外區人民法院將司法“快節奏”與辦案“細功夫”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真正做到了案結事了、政通人和,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