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層的派出機構,處于化解矛盾糾紛、服務人民群眾的第一線。近年來,吉林省公主嶺市人民法院環城人民法庭堅持以建設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為抓手,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構建起了“三乘三”工作體系,通過道路交通糾紛“三車道”高效解紛、多元治理“三聯調”夯實根基、鄉村振興“三服務”精準發力,以“小法庭”繪就了司法為民的“大篇章”。
暢通“三車道”
矛盾糾紛化解的“環城方案”
地處高速樞紐地帶的公主嶺市人民法院環城人民法庭,面臨著交通事故糾紛高發的壓力。如何讓糾紛化解從“擁堵”變“暢通”?環城人民法庭以機制創新為引擎,精心打造了道路交通糾紛化解的“三車道”工作法,用專業與效率贏得了群眾的口碑。
專業品牌護航“寬車道”。走進環城人民法庭的交通事故糾紛調解工作室,標準化的辦公區域、清晰的辦事流程示意圖、舒適的調解座椅讓人倍感溫馨。這里是法庭專為道路交通糾紛打造的“一站式”化解平臺,從責任認定到損害賠償調解,再到司法確認,群眾無需多次奔走,就能在這里完成全部流程。2023年夏天,村民李某駕駛農用三輪車與王某駕駛的小轎車在路口發生剮蹭,雙方因賠償金額爭執不下,險些引發肢體沖突。接到報警后,法庭調解員第一時間介入,邀請保險公司定損員共同參與調解。法庭調解員通過查看監控視頻明確了責任劃分,定損員依據相關法律條文核算了賠償標準,僅用了3個小時,就協調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保險公司當場支付了賠償款。這樣的案例在環城人民法庭比比皆是。為不斷提升調解質效,該法庭協調多家保險公司建立了聯動機制,優化救助基金墊付及追償流程,讓受傷群眾能及時獲得醫療救治。3年來,該法庭訴前導出道路交通糾紛案件1155件,導出率達71%,成功調解958件,調解成功率達82.9%,用專業服務為群眾開辟了糾紛化解的“寬車道”。
黨建引領激活“快車道”。“沒想到立案、調解、審理都能在一個窗口辦理,省去了來回跑的麻煩,真是太方便了!”市民張女士連連稱贊環城人民法庭的“一窗通辦”服務。這是環城人民法庭打造“暖心法庭、一窗通辦”黨建特色品牌的生動實踐。法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成立了以資深調解員命名的“張姐調解室”,將立案、調解、審判、執行、信訪等職能整合到服務窗口,達成了群眾辦事“‘一站式’受理、一體化解決”的工作目標。在黨建引領下,該法庭服務效率顯著提升,實現了窗口服務“零投訴”。黨建“紅色引擎”的強勁動力,讓司法服務駛入了便民利民的“快車道”。
資源整合拓展“多車道”。為打破部門壁壘,環城人民法庭在交警隊設立了“道交巡回法庭”,與公安部門聯合發布了道路交通糾紛一體化處理工作方案,通過執法司法前端介入,實現了源頭治理。同時,該法庭被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吉林監管局確立為財產保險糾紛訴調對接試點,構建起了“專業調解隊伍+律師兼職調解隊伍+行業協會”的多元協作調解模式,資源整合帶來了顯著成效。2024年,該法庭調解成功并當場履行道路交通糾紛515件,調解成功率較往年提升17.85%,新收案件同比下降12.13%,多元解紛的“多車道”讓糾紛化解渠道更加暢通高效。
深化“三聯調”
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密碼”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環城人民法庭立足基層實際,創新推行“三聯調”工作機制,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法治動能。
聯建“無訟村屯”,筑牢“前哨防線”。該法庭與各村屯簽訂了“無訟村屯”共建協議,選拔有威望、懂法律的村民擔任矛盾調解員,建立了矛盾糾紛定期排查機制,將大量糾紛化解在成訟之前。通過持續推進“無訟村屯”建設,環城人民法庭已成功打造了6個“無訟村屯”。“無訟村屯”就像一個個基層矛盾解紛的“前哨”,將法治理念融入村規民約,讓和諧之風吹遍鄉村角落。
聯動綜治中心,構建“樞紐平臺”。環城人民法庭創新建立了“一鎮一法官”聯動指導模式,與鄉鎮綜治中心簽訂了多元解紛工作協議,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和實質化運行。法官定期到綜治中心坐班,與信訪、司法、民政等部門工作人員一同接待群眾,形成了“受理—分流—調解—反饋”的閉環工作機制。針對轄區內企業多、勞資糾紛頻發的特點,該法庭與綜治中心聯合開展了“企業用工法治體檢”活動,幫助企業規范勞動合同管理,提前化解潛在糾紛。2024年,通過聯動機制,共化解涉企糾紛32件,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200余萬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聯通“智慧法庭”,開辟“線上路徑”。環城人民法庭緊扣“實”字訣,大力推進“智慧法庭”建設,在轄區設立了15個智慧便民“微法庭”、7個“法官說法點”,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司法服務。該法庭還開展了“嶺動”巡回審判活動,將庭審現場搬到村頭巷尾,用鮮活的案例開展普法教育。為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該法庭積極推行線上“掌上問、掌上答、掌上辦”服務,當事人通過手機就能完成立案申請、證據交換、調解協商等訴訟流程。“智慧法庭”建設不僅提升了司法效率,還拓寬了普法渠道。2024年,環城人民法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特色普法活動50余次,讓法治知識通過“云端”走進千家萬戶。
做實“三服務”
護航鄉村振興的司法擔當
鄉村振興,法治先行。環城人民法庭立足審判職能,精準對接鄉村發展需求,推出了“三服務”工作舉措,用法治力量護航鄉村振興,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田間地頭。
護農暖心,守好“三農”底線。“謝謝法官幫我們要回了土地流轉款,今年終于能安心種地了。”拿到被拖欠多年的土地流轉款,村民們為法官送去了錦旗。這是該法庭妥善處理一起土地流轉糾紛后的場景。環城人民法庭始終將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放在首位,妥善辦理土地流轉糾紛、鄰里糾紛、村集體糾紛等涉農案件。為強化“三農”司法保護,該法庭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農村土地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向當地黨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議2條、工作建議2條,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了法治參考。通過依法審判和延伸服務,該法庭積極融入農村基層治理體系,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法治護航者。
法護營商,激活發展動能。“法庭的法律服務太及時了,幫我們化解了合同糾紛,還指導我們完善了管理制度。”某農產品加工企業負責人對環城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務贊不絕口。此前,這家企業因原材料質量問題與供應商產生糾紛,法庭介入后,不僅成功調解了糾紛,還針對企業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了改進建議。環城人民法庭緊扣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主線,積極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該法庭建立了涉企糾紛快速處理機制,引導企業通過調解、仲裁等多元化方式解決爭議,降低訴訟成本和時間成本。針對轄區內小微企業多的特點,該法庭多次開展“法官進企業”活動,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風險防控等定制化服務。2024年,為轄區20余家民營企業提供法律指導,幫助企業化解合同、勞資等糾紛18件,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法治動能。
“云端”普法,架起連心橋梁。“王書記的‘法治云課堂’太實用了,解決了我們在土地流轉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村民們通過直播間留言紛紛點贊。環城人民法庭與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火炬村合作開設的“法治云課堂”直播活動,受到了群眾的廣泛好評。為了讓法治服務觸手可及,該法庭創新普法形式,聘任火炬村黨支部書記王曉丹為“特邀調解員”,通過發布短視頻、開設直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王曉丹結合村里的真實案例講解土地管理、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規定,深受群眾歡迎。2024年,“法治云課堂”共拍攝5條普法短視頻,進行了4次直播普法,累計觀看人數達上萬人次,將“云端流量”轉化為解紛實效。這種“接地氣”的普法方式,讓法律知識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潮平兩岸闊,“楓”正一帆懸。在新的征程上,公主嶺市人民法院環城人民法庭將圍繞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持續深化“三乘三”工作體系構建,積極開展“楓橋式人民法庭”示范建設活動,為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