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片林子總算又綠起來了!”
2025年8月的一天,站在八連的林地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額敏墾區人民檢察院干警望著眼前迎風飄曳的117棵新苗,長舒了一口氣。誰能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背后,藏著一場持續16個月的生態守護戰。
2024年4月,刑事檢察部在辦理一起濫伐林木案時發現,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職責可能履行不到位。
線索很快移交到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該部門干警敏銳地意識到,這不僅是一起刑事案件,更關乎公共利益——樹木是生態的“肺葉”,每一棵都不能被隨意傷害。

5月,公益訴訟立案調查正式啟動。檢察干警鉆進林地,用鏡頭記錄下被伐樹木的痕跡,一遍遍詢問團場工作人員、護林員,像拼圖一樣還原事件全貌。證據漸漸清晰:該團在清理枯死樹木時,監管“掉了鏈子”,才讓濫伐行為有了可乘之機。
守護生態,不僅要追究違法者的責任,更要推動問題整改、修復受損環境。2024年6月,一場特殊的公開聽證會在該團召開。
額敏墾區人民檢察院特意邀請了人民監督員和“益心為公”志愿者。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第三方眼睛”,能更客觀地監督整改方向。聽證會上,檢察干警運用新媒體展示證據現場照片、詢問筆錄等材料,并表示“每年對枯死樹木的清理,不僅是守護公共安全的屏障,更是維系生態循環平衡的關鍵一環。團場履行監管職責不到位,致使林木被亂砍亂伐,生態環境受損。”

人民監督員表示:“生態保護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讓職工群眾知道砍樹要守法,更得讓監管跟上!”“益心為公”志愿者也表示:“補植補造得有具體方案,不能光說不做。”在各方合力推動下,該團當場承諾,會盡快拿出整改措施,全力修復生態。
8月,額敏墾區人民檢察院收到該團的整改回復,打開一看,滿是實實在在的舉措。制定《補植補造修復方案》,要求違法行為人在2024年10月30日前,完成117棵樹苗補種,管護期1年,成活率不低于90%。
該團工作人員還趁著周末趕集、下連隊走訪等方式,向職工群眾發放林業法律法規宣傳手冊,不少職工拿著手冊說:“原來砍樹還有這么多講究,以后可不敢亂來了!”

整改措施落沒落地?樹苗有沒有按時種上?2024年12月,額敏墾區人民檢察院干警來到林地“回頭看”,原本光禿禿的地面上,已經栽上了一排排小樹苗。
2025年8月,距離簽訂協議剛好過去一年。額敏墾區人民檢察院干警和該團工作人員一起,再次來到這片林地驗收。他們一棵一棵地檢查:樹苗長勢良好,高度都超過了1.5米,仔細數下來,成活107棵,成活率91.5%。

“從36棵被伐的楊樹,到107棵成活的新苗,這不僅是數量的變化,更是生態責任的回歸。”檢察干警站在林地里,看著微風中搖曳的樹苗,心里滿是感慨。這場跨越16個月的公益訴訟,不僅讓違法者用補植補造“還”回了生態債,更推動該團補上了監管漏洞。
如今,當地護林員的巡查頻次增加了,連隊的林業普法宣傳欄也更新了,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主動加入到護林隊伍中。
守護綠水青山,從來不是一句口號。就像這片重新煥發生機的林地,每一棵新苗的成長,都是公益訴訟檢察干警踐行“公共利益代表”使命的見證,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