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一站式”解民憂 青海聚力打造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新范式
    時間:2025-03-28 12:45來源:青海法治報責任編輯: 李鴿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

    近年來,從三江源頭到河湟谷地,從牧區草場到城市社區,青海大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筑基工程”,構建起“省—市—縣—鄉”四級貫通、功能集成的治理樞紐,以統一標準、實體運行、智能支撐的創新實踐,加快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范化水平,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百姓家門口”,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整合資源

    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

    走進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綜治中心,寬敞明亮的接待大廳內,群眾正有序地向工作人員反映訴求。

    “這里共設有接待、受理2個大廳,以及公共法律服務、信訪接待、矛盾糾紛、訴訟服務、綜合服務5個窗口,還配備了綜合調解室、行業調解室、律師工作室等20個功能(區)室。”民和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主任馬麒向記者介紹,“目前,民和縣委政法委、縣司法局、縣公安局、縣人民法院、縣人民檢察院、縣信訪局6家單位已常駐中心辦公,另有誠信法律服務所等5家單位定期輪駐。各類常駐工作人員共有31名,他們各司其職,共同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以前遇上矛盾糾紛,我們不知道找哪個部門,經常要跑好幾個地方。現在好了,有了綜治中心,我們只需要來這兒,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一名來訪群眾說道。

    群眾事,無小事。早在2023年,青海便開始整合各類資源,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依托綜治中心,整合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信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多個部門的資源力量,實現群眾化解矛盾糾紛“只進一扇門、一次辦成事”。

    近兩年來,通過這些集多種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平臺,一批“骨頭案”“釘子案”有效化解,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妥善解決,矛盾糾紛信訪案件實現“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全省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

    去年11月,中央政法委對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出安排,要求全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做到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確保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依法辦。隨后,青海省委政法委迅速研究部署,各市(州)、縣(市、區)黨委政法委把加強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列為2025年度重點工作。今年2月13日召開的青海省委政法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將今年作為綜治中心建設的突破年,切實把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政法“三基”建設重要載體,如期高質量實現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同步推動省、市、鄉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

    在具體部署上,青海鮮明提出城區、農區、牧區“三種類型”的符合地域特色和實際的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模式,指導各地在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信訪派員常駐的基礎上,根據城區、農區、牧區不同的矛盾糾紛趨勢特點和社會治安風險重點領域,分類推動相關行業部門、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輪駐,積極參與矛盾聯調、治安聯治,并依托綜治中心積極培育打造個人品牌調解室,不斷拓展解紛功能。

    規范建設

    創新矛盾糾紛調解機制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綜治中心是立足政法職能,推動各部門依法履職、形成合力,開展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協助推動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的重要工作平臺。

    3月1日,西寧市城北區綜治中心正式揭牌投入使用。該中心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共6層,有12家區屬單位、15家律師事務所及4個品牌調解工作室近40人進駐,設有訴訟調解、信訪接待等6個窗口,涵蓋領導接訪、心理疏導、巡回法庭等9大功能站室。中心建立“排查—化解—跟蹤”全流程機制,打造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共同體”,實現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關口前移、防治并舉。

    目前,全省8個市(州)綜治中心均有實體機構。全省45個縣級綜治中心均已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推動實現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建成率達到100%。縣級綜治中心均設置了集信息咨詢、綜合受理、分流轉辦為一體的群眾接待大廳和綜合調解、品牌調解、行政調解、心理咨詢服務、法律服務、私密談話、指揮調度等職能的功能區(室)。

    鄉級綜治中心主要依托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司法所等掛牌設立,由鄉鎮(街道)政法委員統籌推動綜治中心運行,基層派出所、司法所協同開展工作。與縣級綜治中心相比,鄉級綜治中心更注重在群防群治上下功夫,通過積極發動專兼職網格員、樓棟長、“五老”人員、物業人員、志愿者等力量,立足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在社情民意收集、治安巡防、矛盾排查、事件報告、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法律宣傳等方面均發揮重要補充作用。

    記者了解到,在日常管理中,全省縣級綜治中心均建立了常駐、輪駐及內部管理制度,涵蓋進駐人員行為規范、教育培訓、考勤管理等方面,并探索出一系列日常工作機制,包括首問負責、案件受理、工作聯動銜接、業務協同辦理、案件分流轉辦、聯席會議、服務評價等。

    在縣級綜治中心,以法院、公安、司法、信訪、檢察等核心部門為“常駐基石”,以人社、衛健、住建等民生關聯部門及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為“輪駐矩陣”,形成了動態協同架構,確保綜治中心能夠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高效處理各類社會矛盾糾紛。

    聚焦履行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社會治安風險防控“兩大職能”,堅持把“實戰實用實效”作為落實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重要標準,全省各地依托綜治中心排查各類矛盾糾紛和社會治安風險問題,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

    今年,為進一步服務保障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青海省對照規范化建設需要,明確了多元化解、研判預警、協調調度、聯席會議、崗位管理、督辦問責六大機制,制定優化《縣級綜治中心化解矛盾糾紛流程圖》,對基層加強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指引進一步細化。

    科技賦能

    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

    綜治中心是服務群眾的窗口、化解矛盾的前沿。在綜治中心建設過程中,青海各地積極借助科技手段,推進“互聯網+基層治理”,完善基礎數據,推進信息互通共享、風險及時預警、工作高效運轉。

    2023年,海東市將“技防”理念引入矛盾糾紛預防化解,以“1+2+3+N”模式建成“海東市智慧政法一體化平臺”,建成工作內容綜合、多種資源整合的信息化工作平臺。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實現市、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聯網應用,助推綜治中心成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指揮調度中心、信息應用中心、預測預警中心、防范處置中心和為民服務中心。

    西寧市城東區堅持科技引領,強化信息支撐,依托50個村(社區)綜治中心,積極探索推進“互聯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式,逐步實現“平面治理”向“數字治理”“智慧治理”的跳躍。

    海北藏族自治州開發了覆蓋州、縣、鄉三級的受理矛盾糾紛“碼上報”小程序,實現了綜治中心對矛盾糾紛、社會治安、便民服務、咨詢服務、線索舉報、信訪事項的精準受理,讓群眾動動手指就能輕松快速上報化解矛盾糾紛。

    按照“整合資源、明晰權責、強化協同、便民高效”的要求,全省今年將以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重點,一體推進省、市、鄉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通過加強綜治中心標準化、專業化、實戰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設,實現資源力量進一步整合、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平臺運轉進一步高效,確保在今年年底前,實現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2026年年底前,基本實現省、市、鄉綜治中心規范化。

    記者從省委政法委了解到,今年青海將部署開展全省統一綜治信息平臺建設工作,按照全省“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計劃在今年年底前,依托省級綜治中心搭建信息化平臺,實現社會治安和矛盾糾紛數據全量掌握、閉環流轉。

    此外,還將探索綜治信息平臺與大數據和DeepSeek等人工智能新技術的融合應用,加強綜治業務數據的智能分析和預警研判,讓高原大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添上“云翅膀”。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青海大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既是平安建設夯基壘臺的硬舉措,也是促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軟實力。從制度標準到科技應用,從資源整合到隊伍建設,青海正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書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大文章”。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