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敲開百姓門 溫暖群眾心——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人民檢察院讓司法救助走深走實
    時間:2025-03-26 15:17來源:青海法治報責任編輯: 陳言

    為進一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近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人民檢察院將法律手段的“剛”與司法救助的“柔”結合起來,積極主動摸排符合條件的救助線索,提高案件質量,對因案致困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積極開展司法救助,以“如我在訴”理念畫出最大的“同心圓”。

    召開聽證會

    深挖線索  從被動到主動

    “你們失去了親人,孩子們失去了父親,但是以后的路還很長……”在國家司法救助申請人俄某杰(死亡)家中,承辦檢察官一邊從俄某杰妻子手中接過申請書,一邊安慰著。

    同德縣人民檢察院積極轉變司法救助工作理念,從被動等案上門轉變為主動排查、挖掘救助案源。2024年4月,同德縣人民檢察院全面排查案件線索,協調調閱審判機關、偵查機關案件卷宗材料217件,經過兩個月的核查,在同德縣人民法院卷宗中發現一起交通肇事案。

    事情的起因要從一起車禍說起。2022年11月23日10時15分許,項某駕駛一輛現代牌小型轎車載著同村的俄某杰、更某、達某、落某某沿同唐公路由東向西駛往唐谷鎮方向,當車行駛至同唐公路2公里+900米處時,項某因疲勞駕駛致使車駛出路基后撞到防洪砌墻,造成乘車人俄某杰、更某、達某當場死亡,落某某經醫院搶救無效于次日死亡。項某受重傷于當日轉往西寧市某醫院救治。

    2023年11月29日,同德縣人民法院審結了這起交通肇事案。被告人項某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待項某身體康復后出院后收監,目前在青海省某監獄服刑。項某家庭貧困,無力賠償肇事死亡的4個家庭的損失。

    一起車禍,4個家庭留下了10個未成年的孩子,3名耄耋老人。被害人俄某杰的妻子聽聞丈夫突然離世的消息,給她和她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孩子年幼、老人多病,此次事故無疑使這個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被害人更某、達某、洛某均是村里的貧困戶,生活本就拮據,如今突遇車禍,使家庭經濟陷入極度困難。

    “我們走訪一下被害人家屬,實地查看一下。”

    “了解案情,全面評估,對4個家庭的司法救助才能更加到位。”同德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李佩嶸和措吉加主動收集摸排案件線索,并深入被害人所在地實地調查了解,走訪村干部、村民和親屬,仔細告知被害人家屬國家司法救助相關的法律政策,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了解被害人家庭困難的具體情況。

    經同德縣人民檢察院全面調查和評估,確認4名被害人家庭均因案致困,完全符合國家司法救助的相關條件。

    “同德縣唐谷鎮青邁村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少數民族地區。受地域和文化等因素影響,牧區群眾法律意識相對淡薄,對通過司法救助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情況知之甚少,我們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采訪中措吉加感慨道。

    安撫家屬

    “陽光救助”  溫暖群眾心田

    如何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司法救助,當務之急是需要開一場聽證會。

    今年3月12日,同德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與唐谷鎮人民政府及青邁村村民委員會、牧民代表取得聯系,在他們的協助下,順利通知被害人家屬,并協調好聽證場地。

    檢察官在牧民家門口架起一張木板、放幾張坐墊,倒幾杯熱茶,邀請唐谷鎮人民政府干部、律師代表、司法所及婦女聯合會等相關工作人員作為“第三方見證人”參與聽證會。為了消除語言溝通障礙,更好地與群眾交流,同德縣人民檢察院安排了一名懂漢藏雙語的檢察干警擔任翻譯,用親切的“鄉音”拉近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在聽證過程中,措吉加向其中一名被害人達某家屬了解情況時,家中年逾七旬的老母親哽咽著說:“兒子走了,家里牛羊沒人放,我的腿疼得不能走路,連去醫院的錢都沒有……”滿手老繭的妻子哭訴:“他活著時是頂梁柱,現在天塌了,我連一個兒子也沒有,戶口簿上連個戶主都沒有。”

    面對被害人家屬的悲痛與困境,檢察官鄭重承諾:“今天我們不是來走過場的,希望群眾多了解國家的相關法律制度,法律是嚴肅的,但也有溫暖的一面,你們的困難,政府不會不管的,我們會盡快向上級檢察機關申請,請大家放心。”這番發自肺腑的承諾讓被害人家屬們感受到了溫暖與希望。

    “檢察官到這么遠的牧區開聽證會,還給被害人子女帶了這么多學習用品,你們這是在干實事兒……”“感謝你們大老遠來山里開會,也感謝你們能想著我們牧民……”前來旁聽聽證會的村民感慨萬千。

    “司法的力量,并非體現在高高在上的威嚴,更在于俯身傾聽群眾呼聲時所散發的溫暖;不在于只是制定規則,更在于能夠在風雪中堅定前行,為群眾踏出一條希望之路;更是將‘程序正義’轉化為牧民帳篷里的一杯熱茶、孩子書包里的一本新書、老人眼角擦去的一滴淚,才是對新時代‘楓橋經驗’最質樸、最生動的踐行。”聽證會帶給檢察干警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敲開百姓門,溫暖群眾心。開展檢察聽證上門服務,是檢察機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充分發揮司法救助工作的職能優勢,堅持‘應聽證盡聽證’‘應救助盡救助’,把暖心檢察服務送到群眾身邊。切實把群眾的‘揪心事’變成‘暖心事’,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和司法溫暖。”措吉加說。

    了解情況

    心系群眾  感受檢察溫情

    檢察機關辦理司法救助案件,并不只是一個案件,也不會因一筆救助金的發放而終結,更多的是在通過與被害人的一次次接觸中,與他們有效的溝通。通過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的苦衷,積極主動化解他們的心結,同時綜合運用司法救助、心理安撫等方式,積極聯動社會救助,化解社會矛盾,幫助被害人緩解生活壓力,通過司法救助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和檢察情懷。

    司法救助工作一頭牽著群眾疾苦,一頭系著司法關愛,是檢察機關聯系服務困難群眾的“直通車”。“近年來,我省檢察機關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人民檢察院“楓橋式工作法”,積極豐富新時代“楓橋經驗”青海檢察版,上下聯動、精準發力,綜合運用領導包案、公開聽證、司法救助等方式,推動矛盾糾紛依法及時就地化解,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的溫暖和司法溫情。”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第十檢察部主任張佳龍向記者介紹。

    堅持把“主動關懷、主動告知”“應救盡救、應救即救”作為辦案的必經程序,探索出一條具有青海檢察特色的國家司法救助新模式。為實現救助效果最大化,積極協調社區、民政、婦聯、教育等職能單位推動綜合幫扶,及時解決救助申請人家庭經濟困難,跟進解決后續生活難題,切實把司法救助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秉承“能聽證盡聽證”原則,推動聽證類型、案件范圍全覆蓋。靈活運用普通聽證、簡易聽證、上門聽證等形式,邀請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專家學者、律師等第三方參與,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清法律法規、明晰法理情理、找準矛盾癥結、依法妥善化解,促進案結事了、事心雙解,以公開促公正、贏公信。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